为了表明自己有主见,往往口是心非

为了表明自己有主见,往往口是心非

七八岁的孩子就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他们有时候喜欢说一套,做一套。即使自己的想法被猜透,也要反着做;即使心中很想这样做,却偏要那样干;即使你的观点很有道理,他偏要提反对意见。

比如,孩子本想穿蓝色的运动装,但是因为妈妈说话的语气有点强硬,“给我穿上这套蓝色的运动装,今天升温了,穿这套衣服出游最舒服,赶紧的,听见没?”孩子可能就会产生逆反情绪,继而故意和妈妈唱反调:“就不穿这套运动装,我要穿那件黑色的……”

为什么孩子明明喜欢,却偏要和妈妈对着干呢?其实,这多半是为了表明自己有主见,不希望被大人指手画脚,不希望被大人控制。这种典型的口是心非,是七八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叛逆心理的常见表现。

除了为表达自己有主见,表现自己已经长大,孩子口是心非还可能出于以下三种原因:

原因1:希望引起注意

与说反话,唱反调相比,孩子正面回答问题或许能得到大人的认可,可是很难引起大人的注意。而相反的话语,甚至是反复重复相反的话语,就很容易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比如,妈妈叫孩子吃饭,孩子如果说:“好!”妈妈很可能转身就去厨房忙碌了,可如果孩子说:“我不吃!”妈妈往往就会关切地问:“怎么了?为什么不吃饭呢?不饿吗?身体不舒服吗?” 这样孩子就达到了引人注意的目的。

周末早上,潇潇5点多就起床了,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到达目的地后,爸爸妈妈只顾忙着订房间、整理衣物,把潇潇丢在房间里不管不问。潇潇觉得被忽视了。当爸爸妈妈收拾妥当,已经是中午1点了,他们叫潇潇一起去楼下吃饭,潇潇却说:“我不吃饭,我要去景区!”按理说当时潇潇也饿了,可她为什么说不吃饭呢?其实,她只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

原因2:内心矛盾纠结

面对一件事情时,孩子的心里也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标准,他会思考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在选择与得失之间,孩子有时候会难以取舍。因此,尽管孩子知道应该回答是或不是,但他内心是纠结的。这种纠结心理,会促使他用反话来表达自己。

原因3:发泄不满情绪

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可能会有一种受挫感,他想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这时他可能用口是心非的方式来表达。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故意说反话,跟父母对着干,甚至哭闹、耍赖。而且父母越哄他越来劲,因为他就想达到牵制父母、发泄不满的目的。

那么,面对孩子“口是心非”的可笑行为,父母该如何引导呢?

方法1.别忙着跟孩子讲道理,更不要上纲上线

当孩子出现了“口是心非”的行为时,父母最忌讳的是忙着跟孩子讲道理。孩子的行为也许不是你期待的,但是符合他特定年龄的心理。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父母要做的是理解孩子,引导孩子,然后一笑而过。

方法2.学会洞察孩子“口是心非”背后的原因

聪明的妈妈要学会洞察孩子口是心非、说反话、唱反调背后的心理动机,并巧妙地引导孩子,化解孩子的叛逆心理,让孩子乖乖地、开心地配合你。以上面潇潇的例子来说,妈妈见孩子明明很饿,却不吃饭的时候,应洞察出孩子口是心非背后的原因是感觉受到了忽视。

这时可以对孩子说:“宝贝,是不是爸爸妈妈刚才忙得忘了跟你说话,忘了陪你玩?真的很抱歉!我们现在去吃饭,吃完了爸爸妈妈就陪你去景区玩,好不好?”孩子并不总是胡搅蛮缠的,当他感受到心情被理解了,情绪被认同了,通常就会乖乖地配合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