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比动手打骂更不费力气

好好说话,比动手打骂更不费力气

有人说:“父母是唯一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的。”正因为如此,才会随处可见一些不合格的父母,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当孩子有了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行为时,他们往往恼怒不已,觉得不把孩子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以后可能会变坏。于是,他们采取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孩子被打骂之后,表面上变成了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已经关闭了与父母交流的心门。

一天下班之后,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聚餐,不知怎么大家就聊到了孩子。

王姐说起自家的闺女,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还掏出手机给大家看她家闺女获奖的照片。有演讲比赛的得奖照片,有考试全班第一的奖状。

整桌人都夸王姐的女儿优秀,只有周女士闷头吃饭。她想起了几天前开家长会,儿子被班主任点名批评。再对比一下人家的孩子,周女士有一肚子说不出的酸楚。

回到家里,周女士见儿子边做作业边看电视,就数落了儿子几句。没想到儿子来气了,和她顶起嘴来。愤怒之下,周女士操起阳台上的晾衣架,打向了儿子。

这次冲突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儿子都不跟周女士说话,甚至不在一桌吃饭。

后来周女士心里实在郁闷,就跟王姐说起这件事。王姐听后,狠狠地“骂”了她一顿:“七八岁的孩子,越打越不听话,你动不动就数落他,他能听进去你说的话吗?赶紧回去跟孩子道歉,以后别吼孩子、打孩子,要跟孩子好好说话!”

王姐的话句句在理,令周女士羞愧难当。当晚周女士跟儿子说了一番掏心窝的话,看到儿子眼睛红红的,她知道小家伙明白了她的心。

对孩子非打即骂,或是动不动就数落、唠叨,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把孩子推得离你越来越远。打骂还会给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创伤,如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加剧孩子的自卑感、被遗弃感,还有可能导致孩子自暴自弃、产生暴力行为和仇恨心理。

同时,大人打骂孩子,对大人也是一种伤害。常言道:“生气伤身!”“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道理虽然浅显易懂,可知易行难。所以说,好的父母是永不放弃自我修炼的,修炼自己一颗不轻易被情绪左右的心,让自己能够和孩子好好说话。

有一次,奕奕问妈妈:“下午会下雨吗?”

妈妈说:“看样子不会下雨。”

没想到天气变化无常,下午居然下起了瓢泼大雨。

奕奕见下雨了,马上对妈妈说:“你是一个大骗子,你撒谎,明明下午下雨了,你居然说没有雨。”那种表情俨然道德审判,没有半点开玩笑的意味。孩子看问题就那么简单,对他们来说,说错了就等于撒谎。

妈妈觉得此事如果不进行解释,不仅不利于孩子明白撒谎的意思,还会影响他对自己的看法。可是该怎样解释呢?如果她生气地对奕奕说:“你简直就是胡说八道,我这怎么叫撒谎呢?”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觉得被否定了。

妈妈想了想,跟奕奕说:“撒谎的意思是明知道真相,却刻意隐瞒,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我在说下雨的时候,我只是做了一个预测,我并不知道下午会下雨。所以,这不叫说谎。如果我明知道外面下雨了,却说没有下雨,那才是说谎。”

奕奕似乎听懂了妈妈讲的道理,不满的情绪不像之前那样强烈了。

打骂孩子只能使孩子迫于大人的压力而表面服从、表面配合,内心却充满不满、怨言甚至是仇恨。而好好跟孩子沟通,就很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想法,纠正孩子思想上的偏差,扭转孩子行为上的错误。所以,请学会跟孩子好好说话,它比动手打骂孩子更容易达到教育目的。

1.和孩子好好说话,有利于给孩子传递成长的正能量

很多事情孩子不明白,难免会发生认知偏差;很多事理孩子不明白,难免会出现行为错误。妈妈的耐性往往容易在日复一日的教育中磨平,因而产生负面情绪。当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可避免地爆发,如妈妈可能对孩子吼叫,甚至打孩子。这就是在给孩子传递负能量。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受到妈妈的不良影响,可能用错误的方式释放情绪。

如果妈妈能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用温柔的沟通代替情绪的爆发,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乖巧多了。比如,孩子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你可以对孩子说:“玩具玩完了是要回家的,就像你在外面玩累了要回家休息一样,我们把玩具放回收纳箱好吗?那就是它们的家。”

2.和孩子好好说话,可以帮孩子早日走向独立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尊,他们渴望受到尊重。如果妈妈总是认为“他还是个孩子”,总是高高在上地俯视孩子,动不动对孩子大呼小叫,就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而一个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的孩子,如何能自信快乐地成长和独立呢?

如果妈妈懂得和孩子好好说话,用心去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用平等的姿态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感受到尊重和信任的力量。比如,当孩子在公共场合乱跑、大嚷大叫时,你对孩子说:“哇,你跑起来真快啊,妈妈都追不上你了。可以慢点走吗?体谅一下妈妈!”

3.和孩子好好说话,孩子才会产生和你沟通的欲望

有的时候孩子不配合、不听话,也许他正经历着一些令自己焦虑的困难。如果妈妈能放低姿态,关心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往往也愿意对你敞开心扉。如果你以领导姿态命令、呵斥孩子,孩子就容易反感你,不愿意和你沟通。

比如,你开车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孩子时不时拍打座椅,或没完没了地开车窗、关车窗,这样的行为引起了你的反感,你可能随口就冒出一句:“别鼓捣窗户,冷死了!你再不听我打人了啊!”孩子被你这么一命令、一威胁,可能会当作耳旁风,继续和你对着干。

如果你说:“儿子,你为什么要鼓捣窗户呢?是不是很好玩?”这么一问,孩子很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许他觉得车内闭塞的空间很压抑,想开窗透透气;也许他觉得窗户开关很神奇,轻松就能掌控窗户的升降。总之,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只要你跟他好好说话,他就愿意跟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