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地看待孩子的问题,不要刻意放大
心理专家杨凤池教授曾接待了一个向他求助的孩子——这个孩子有口吃的毛病。
当孩子见到杨凤池时,紧张得满脸通红,叫了20多个“杨”字后,才叫出“教授”二字。
杨凤池避开口吃的问题,和他聊起了新闻,聊了40多分钟,也没见他口吃。
最后杨凤池问他:“你今天是来找我做什么的?”
他说治口吃。杨凤池问:“你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聊天时,你口吃了吗?”
孩子想了想,说:“确实没有。”
为什么一个来治口吃的孩子突然不口吃了呢?原来,孩子的爸爸是一位播音员,他从小要求孩子必须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只要发现孩子有一个发音错误,就马上给予严厉的指正和批评。
有一次,孩子学别人口吃,刚好被爸爸发现了。爸爸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并警告他:“以后说话要想好了再说。”结果,他每次说话都要想半天,可是越想越紧张,最终导致了口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粗心大意、行为怪异、说脏话等。这时父母如果以一种如临大敌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问题,用成年人的眼光与思维去批评和纠正孩子的问题,可能会导致问题扩大化,反而强化了这些问题对孩子的负面影响,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最终可能弄巧成拙、弄假成真,让不成问题的问题变成真正的问题,变成严重的问题。
有位当警察的妈妈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发现孩子有“偷钱”行为。作为警察,她对孩子的偷窃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她把家人召集起来,针对孩子的“偷钱”行为开了一个“批斗会”。
一方面,她跟大家强调偷钱行为的危害——今天在家里偷钱,明天可能在外面偷钱,偷其他东西。这是很可怕的。如果不帮孩子改掉偷钱行为,孩子将来很可能走上犯罪道路。这是一位做警察的妈妈决不允许发生的事情。
另一方面,她开始“立案侦查”。她认为孩子的偷钱行为应该不止一次,这次是被她发现了,肯定还有很多次她没有发现。于是,对孩子严辞逼问,可是孩子始终不承认。孩子说:“这真的是我第一次从家里拿钱!”但妈妈不相信,一气之下,打了孩子。
这件事使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伤,激起了孩子的叛逆心,还造成母子关系恶化,孩子对妈妈避而远之,在家里也不怎么跟妈妈说话。更可怕的是,后来他真的成了“惯偷”……
孩子偷拿家里钱的行为,应当怎样看待?这个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要看孩子拿钱去做什么了,拿了多少,拿了多少次,等等。如果是偶然的一次,而且拿去用作正当、合理的消费,比如买文具等,那么妈妈就不应小题大做,上纲上线,硬生生地把一个很多孩子都可能出现的行为放大,强化成孩子一个抹不去的污点,最后伤害了孩子,伤害了亲子关系,激起了孩子的叛逆心,导致问题恶化。如果孩子经常性地偷钱,且用于不良消费,那么妈妈就应当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了,要明确告诉孩子这种行为的性质和危害,引导孩子去改正。
那么,面对孩子的问题,妈妈应该怎样处理呢?
1.对孩子的问题保持平常心
教育孩子要有一颗平常心,这意味着父母对孩子要有合理的期望,不能要求孩子完美,不能对孩子期望过高。否则,孩子身上一丁点儿问题,都容易被人为地放大。回到上面的例子,你会发现那位播音员爸爸和那位警察妈妈,在教育孩子时都不具备平常心。他们对孩子要求太高——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不能有一个发音错误,又或是不允许有一丁点儿“学坏”的苗头。这种对孩子零容忍的态度,无异于给孩子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充满心理压力。
平常心意味着父母要公正地对待孩子。妈妈要学会这样想问题:孩子学别人口吃,偷拿家里的钱,这并不是个案,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问题,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批评孩子一两句就行了,没必要想得那么可怕,人为地将其扩大化。
平常心还意味着妈妈要懂得赏识孩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成功父母与失败父母的区别是,前者将孩子对的东西挑出来,把他的优点挑出来,而后者一眼就看到孩子的缺点。”妈妈要学会发现孩子的优点,放大孩子的优点,而不应总盯着孩子的缺点。有时候,孩子有点儿小问题,不必去强化,不必去纠正,这些小问题可能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然就会消失。
2.区分有意问题和无意问题
孩子的问题和缺点,存在有意和无意之分。有的问题和缺点,受年龄和认知的局限,无意中表现出来,比如,上课走神、爱做小动作、爱打小报告、说脏话、粗心大意、玩具乱丢乱放等。对于这类问题,妈妈要适时地、艺术地给予帮助和教育,善意地包容。
但是,对于一些有意的问题和缺点,明显是孩子存心的,比如恶意搞破坏、打架、骂人等,妈妈应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