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是孩子在情感上最需要妈妈的年龄
7~8岁是孩子在情感上最需要妈妈的年龄,这一阶段的孩子非常需要妈妈倾听他的奇思妙想,解答他的千奇百问,陪他一起聊天、玩耍,给他讲故事。这样他才能觉得“全部占有”着妈妈。身为妈妈,如果每天能够抽出一定的时间,满足孩子这种“全部占有妈妈”的心理需求,将会非常有利于帮孩子度过对妈妈的心理依恋期,为孩子顺利走向独立、提高情商打好基础。
妈妈在家庭教育中,有着爸爸无可替代的典型作用:
首先,妈妈的职责就是观察孩子的行为好恶,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指导。
其次,妈妈对于孩子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从而能保证思想意识的有效传递,保证教育的效果。
再次,生活中,妈妈的言语、心态、行为会很敏感地传递给孩子,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妈妈在孩子意志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这一时期,妈妈应该对孩子做到以下几点:
1.温情的呵护
作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妈妈首先要给予孩子的是情感上的呵护。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表明,情感上的呵护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接纳,比如亲切的拥抱、温情的爱抚、不开心时的安慰、日常生活中的尊重和平等沟通。这种接纳的效果远胜于一本正经的教诲。
从这个意义上说,妈妈首先要学会在情感上呵护孩子,并且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时刻把情感因素放在首位,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体会到强烈的情感上的支持。比如:认真地倾听孩子,努力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平等沟通,让孩子受到平等的对待,并把你当成最亲密的朋友;通过叙述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孩子的殷切期望,代替对孩子的指责和命令,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2.温和的开导
有个上二年级的女孩,每天喜欢梳着一个漂亮的马尾辫去上学。她的同桌是个男孩,他看着女孩的马尾辫在面前晃来晃去,心里直痒痒。终于有一天,男孩忍不住使劲扯了一把马尾辫,女孩疼得直哭。男孩特别兴奋,并且指着女孩笑道:“哈哈,哭鼻子喽,好丢脸啊。”女孩一肚子委屈,回到家里找爸爸妈妈哭诉。
听女儿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后,爸爸率先开口了,他批评女儿不应该哭鼻子:“芝麻大的事情,犯不着哭鼻子,再说了,你可以告诉老师,让老师帮你伸张正义!”可是他的话没有让女孩停止哭诉。
接着,妈妈开口了,只见她先蹲下来,抱了抱女儿,然后说:“妈妈知道你很委屈,因为你受人欺负了,别人反而笑话你哭鼻子,对不对?”女孩重重地点了点头。
“既然事情是这样,那错的不是你,是你的同桌,是他顽皮淘气,故意惹你生气的。我建议你跟他谈一谈,表达出你的想法,同时警告他不要再故意惹你。”
女孩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主动给同桌的男孩写了一张字条,很快他们就和解了。从此以后,男孩再也没有欺负过女孩。
七八岁的孩子遇到烦恼时,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指责;需要的是温和的开导,而不是不以为然的否定;需要的是积极的建议,而不是负面的抱怨。在这方面,妈妈有着天然的耐心,更有着细腻的情感,最适合成为孩子的倾诉对象和开导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了解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孩子沟通时,多用正面的语言,尽量长话短说,引导孩子做出积极的行为,而不要长篇大论,跟孩子讲一套一套的大道理。
3.温暖的体谅
当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时,妈妈首先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然后试着找出孩子不开心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这就是温暖的体谅。在这种亲子之间温暖的情绪中,孩子的体谅之心也会渐渐萌生出来,并且成为孩子今后人际关系的基础,为孩子形成高情商做好铺垫。
妈妈对孩子的体谅,可以表现在声音、眼神、行为等中。比如,在声调中加入更多的感情色彩,体现出温和与支持;在眼神中加入期待和关怀,用注视和期待的眼神传递信息——你是认真的,你很想了解他的想法;在行为举止上加入“温暖”,全家人茶余饭后聊聊天,感受生活的点滴美好,从而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4.温柔的赏识
常言道:“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像大山一样坚毅,母亲像水一样温柔。母亲这个角色,永远是温柔的代名词。聪明的母亲对待孩子,不只是温柔,还会在温柔中加入赏识,她对孩子会不吝鼓励、肯定和赞扬。即使孩子做错了,她也只会温柔地笑一笑,弄清孩子犯错的具体动机,发现其中好的一面加以肯定。对于孩子错的一面就事论事,从无条件爱孩子的角度出发,给孩子具体的建议,给予孩子宽容、理解和最温柔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