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这样试一试”——教给孩子正确的思路

“我们可以这样试一试”——教给孩子正确的思路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我们所看见的,却是不同的世界。眼睛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思维,而影响思维的,往往与想问题的角度有关。当孩子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妈妈可以巧妙地引导孩子换一个思考的角度去找方法。这样有利于开拓孩子的思维能力,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孩子换一种思路去解决问题,对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有时候,孩子遇到问题时,总是按照常规的思维去想办法,这就很容易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若能换一种思路,那么就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一次,妈妈给女儿晓燕讲大英图书馆 “搬家”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大英图书馆新建了一幢非常漂亮的大楼,准备把老楼里所有的物品搬过去。当时图书馆里的图书太多,而且很重,如果雇人搬运,预算大概要350万美元。馆长觉得搬运费用太高,想换个省钱的办法搬运图书……

讲到这里,妈妈故意停顿下来,问晓燕:“你觉得他可能想到什么办法?”

晓燕挠挠头,思考了半天,还是没有答案。

妈妈引导道:“是不是可以让借书的人帮忙搬运?毕竟人多力量大嘛!”

“是啊,这样完全可以。”晓燕兴奋地叫道。

“那具体怎么实施图书搬运呢?”妈妈又问。

“发出公告,让全市公民每人都去搬书,然后把书送到图书馆的新楼。”

“嗯,很不错的想法,基本上对了,”妈妈肯定了晓燕,“不过,有个人提出了一个更好的办法……”

什么办法呢?有个年轻人得知馆长的烦恼后,给他出了个主意:“从即日起,公告一条借书消息,鼓励市民在规定的时间内免费借书,条件是必须把书还到新馆。”就这样,大英图书馆以很少的费用就把所有的图书搬至新楼。

听完这个故事,晓燕表示很佩服提出这个想法的年轻人。妈妈笑着说:“是啊,这就是思维的力量,遇到问题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思考是进步的阶梯,也是深入学习的必要工具,思维的角度太单一,思路太常规,会让孩子在思考问题时过于片面,容易陷入思维的“死胡同”。当一次又一次想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孩子可能会越来越不爱思考,不喜欢动脑筋。反之,如果孩子懂得变换思路想问题,并一次又一次品尝到思维的甜果,那么孩子的思维就会越来越灵活,越来越爱思考。因此,引导孩子变换思维、开拓思路很有必要。

1.通过讲故事启发孩子去思考

七八岁的孩子大都爱听故事,妈妈可以利用故事来启发孩子去思考。比如,“草船借箭”的故事、“空城计”的故事、“田忌赛马”的故事,等等。在讲故事的时候,要学会制造悬念,适时提问,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思考欲。当孩子经过思考,还是不能想到更好的办法时,再揭晓答案,让孩子眼前一亮,恍然大悟。这样可以大大强化孩子对故事的印象,也能让孩子有更多的启发。

2.用提问引发孩子多角度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有提问意识,还要善于提问。比如,带孩子外出钓鱼时,问孩子:“除了用蚯蚓钓鱼,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钓鱼?”带孩子爬山时,可以问孩子:“你觉得怎样爬山更节省体力?”

当大人议事时,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鼓励孩子发表意见。比如,家里考虑是先买车,还是先买房的问题时,可以询问孩子的想法,这一方面是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和重视;另一方面,也是锻炼孩子思维能力的好机会。说不定,孩子能给出令你意外的想法呢!

3.鼓励并教孩子合理地质疑

敢于质疑是一个人探索新事物、产生新想法必不可少的精神。敢于质疑,才能打破思维定势,获得创新想法。“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难道不能用那种方法吗?”当孩子经常在心里琢磨这个问题时,他的脑子就会越用越灵活,思路就会越来越宽。

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大人告诉你的道理、老师教给你的知识不一定都对,你自己要去思考。当你有不同的想法或疑问时,可以大胆地提出来,和对方交流。”同时,要教会孩子表达质疑的方式方法,比如,要保持谦虚的态度,用缓和的语气说话,这样才不至于引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