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具备的第一条黄金律是耐心
有一次,胡女士带儿子去图书馆,儿子很认真地在书架上找书,当他看到一本《动物世界》的图画书时,爱不释手地翻阅起来。胡女士找了一圈,把要借的书放在手边,然后陪儿子一起看书。突然,她接到一个电话,有急事要回去处理,于是赶紧催促儿子回家,可是儿子不情愿,说图画书还没看完。
胡女士建议儿子把那本图画书借回家看,可儿子还是不同意,非要坚持在图书馆把书看完。胡女士急了,忍不住对儿子吼了起来:“别磨磨唧唧的,我没有时间跟你啰嗦,要么放下书,要么把书借回家看!快点儿!”
胡女士越着急,态度越强硬,儿子越不服从。结果母子二人僵持了一阵子,最终儿子被胡女士拽回了家。
事实上,很多七八岁的孩子都是吃软不吃硬的。当妈妈情绪激动、态度粗暴,对他们没有耐心时,孩子往往也会失去耐心,变得逆反,甚至与妈妈对着干。而当妈妈情绪平和、态度和蔼时,孩子往往会以轻松的姿态与妈妈沟通,更愿意接受妈妈的建议。
不少妈妈心情好的时候,能够做到情绪平和、态度和蔼,哪怕孩子惹祸了,她们也能对孩子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当她们心情不好时,孩子一点儿不好的表现,都会被她们无限放大,成为她们批评、说教的借口。
如果冲着孩子发一通脾气,孩子不良的行为就能改变,那发脾气倒也是有一定作用的。可问题是,当你对孩子撒完气之后,孩子真的就能变得像你期望的那样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当你发脾气时,就意味着你把自己完全摆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孩子不跟你作对才怪呢!
耐心是父母养育孩子最好的品质之一,也是对付“熊孩子”必备的工具。妈妈的耐心决定了孩子的心情,关系到孩子是否更加叛逆。七八岁的年龄是孩子人生的第二叛逆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妈妈要特别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保持耐心,这是化解孩子叛逆,培养孩子好性格的必要举措。
1.时刻提醒自己对孩子保持耐心
有位妈妈带着儿子在超市购物,当她们走到糖果区的时候,儿子想要拿一些甘草糖,但妈妈对儿子说:“不行的,卢瑟,吃糖果对牙齿不好。”
小男孩立即开始哭闹起来。
妈妈小声地说:“好了,卢瑟,我们买的东西已经够多了,而且很快就要回家了。”
然后,她们到了冰激凌区,小男孩要吃冰棒。当被告知不能吃的时候,他又哭了起来。
妈妈温和地说:“没事的,卢瑟,我们就要回家了,马上就到收银台了。”
在她们排队付款时,小男孩又要拿收银台旁边的糖果。由于妈妈不让儿子买糖果,儿子终于发脾气了。妈妈安抚道:“卢瑟,我们很快就可以回家喝南瓜汤了。”
妈妈的行为一直被一旁的超市导购员关注着,她很好奇地问:“女士,刚才我看到您多次耐心地安抚儿子卢瑟,我真佩服您的耐心,换作是我早就发火了。”
这位妈妈说:“哦,不,我是卢瑟,我儿子叫辛迪。”
原来,这位女士一直在跟自己说话,提醒自己保持耐心,切勿急躁和发脾气。
看了这个案例,你是否受到启发?当孩子不听话时,妈妈们往往会选择劝说孩子,可在劝说的时候又忍不住大吼大叫:“吵什么啊?有什么好哭的?”这种粗暴的态度怎能让孩子平和呢?而这位妈妈选择安抚自己的情绪,不断地提醒自己保持耐心,不管孩子怎么闹情绪、发脾气,她始终态度和蔼、语气温和。
2.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共处
所谓和自己的情绪共处,即了解自己的忍耐力,找到释放负面情绪的办法。如果你知道自己的耐心不够,那你要做的就是不让其肆无忌惮地发展。比如,当负面情绪即将爆发时,你可以试着调整自己的呼吸,或暂时避开孩子,去别的房间,看看窗外,让自己冷静几分钟之后再去面对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适当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爬山、打球、逛街、跑步、练瑜伽、找朋友聊天倾诉等,把聚焦点往其他方面放一放,不要眼里只有孩子。这样你的情绪就容易分散出去,心情不好时也容易平静下来,不容易因只聚焦在孩子身上而导致情绪“易燃易爆”。
3.认清孩子的天性,别跟孩子较劲
很多妈妈往往容易忽略一点——孩子表现好是正常的,表现不好就不正常,比如孩子慢性子,做事磨蹭,让忙碌的妈妈变得急不可耐。其实,有可能孩子的性格就是这种类型,属于慢性子,做什么都很慢。
对待慢性子的孩子,妈妈要在接受孩子个性的基础上多鼓励孩子,千万不能责骂和嘲笑孩子,也不必一味地想改变孩子的本性。如果你总是以急躁的心态去催促,效果可想而知,不仅孩子累,你也很累。
明智的做法是因材施教,用适合孩子的方法去引导他。比如,把孩子起床的时间设定提前10分钟,给他留出较充裕的时间准备。在充分肯定孩子衣服穿得好的前提下,训练他的动作能力,让他加快穿衣洗漱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