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门儿越大,孩子越叛逆
“快点啊,动作慢吞吞的,怎么跟蜗牛一样!”
“我看你都写了半个小时了,怎么还在做这道题?”
“又发什么呆呢?你脑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啊?”
……
很多妈妈习惯性地唠叨和吼叫,以为那样能给孩子带来激励,但事实上,却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情绪,让孩子不愿意和妈妈交流。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妈妈都不满意,这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想:反正我总是让你失望,我就这样了。于是,孩子不求上进,破罐子破摔,或与父母对着干,“我偏要惹你生气,谁叫你总是吼我、唠叨我?我烦了!”
赵女士是一位老师,最近她的弟媳多次给她打电话,说8岁的小侄子越来越沉默寡言。每天放学回家就回房间,不愿意跟她多说一句话。问他什么,他往往爱搭不理,有时候回答一两个字,脸上还写满了不耐烦。
赵女士问弟媳:“当孩子不愿意跟你说话,不愿意回答你的问题时,你是怎么做的?”
弟媳说:“我没有好脾气,见他不说话,我着急啊,我就吼他,逼问他!”
“可是这样,他更不愿意理睬你是吗?”
“对啊,他越不搭理我,我越着急,我的嗓门就越大。”弟媳说。
弟媳的确是个大嗓门,性格外向。在教育孩子方面,她喜欢唠叨孩子,动辄对孩子大喊大叫。联想到这里,赵女士基本上明白小侄子不愿意跟弟媳讲话的原因了。
赵女士对弟媳说:“从今天开始,你跟孩子说话时态度温和些、嗓门小一点,凡事说一遍,不要唠叨。坚持一个星期,看看孩子有什么变化。”
一个星期后,弟媳打电话给赵女士,语气中带着喜悦:“你的建议真管用,孩子话多了些,不再整天愁眉苦脸了。有时候他会主动跟我讲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真的太高兴了。”
妈妈大吼大叫、对孩子发火,是最无效的教育方式,而且还会给孩子错误的示范,让孩子也养成用大吼大叫和发火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孩子是妈妈的一面镜子,性情温和的妈妈才能培养出快乐活泼的孩子。只知道对孩子吼叫和发脾气的妈妈,养出的往往是性格叛逆、脾气暴躁的孩子。
妈妈要记住一句话:嗓门越大,孩子越叛逆。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孩子心目中暴躁、易怒的大嗓门,建议妈妈做好以下两点:
1.时常向孩子表达你的爱
有一次吃午饭时,儿子一定要边看电视边吃饭,岳女士坐到儿子身边,温和地说:“妈妈非常爱你,希望你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停顿了一会儿,岳女士接着说:“可妈妈担心你边吃饭边看电视会影响视力,也会影响进餐,对健康没有好处。”
儿子听了这话,转过头来看了妈妈一下,又继续边看边吃。
岳女士以为这样提醒孩子没有效果,因为儿子没什么反应。正当她试图再向儿子开口时,儿子转过脸来说:“妈妈,我也很爱你,我不想你担心我。”
说完他主动关掉了电视,然后愉快地吃完了饭,那一天他吃得比以往都要多。
“宝贝,妈妈爱你!”这样的话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往往很难听到。妈妈羞于表达爱,这是不争的事实。孩子听不到妈妈说“我爱你”,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还有很多妈妈认为,七八岁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不好意思再向他们表达爱。其实,无论孩子多大了,他们在妈妈心目中始终是孩子,时常向孩子表达爱,对维护亲子感情、强化孩子的安全感十分有利。听到爱的表达的孩子,也会表现得更听话、更懂事。
2.放下身段同孩子协商
当孩子不听话时,很多妈妈习惯性地提高嗓门,想用声音来压制孩子,迫使孩子服从。但这样孩子往往只是口服,心里却更逆反。如果妈妈能换一种态度——放下身段,和孩子协商,效果往往大不一样。
有一次,女儿看电视的限制时间到了,可她还想接着看。柯女士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粗暴地关掉电视,而是坐到女儿身边,搂住她的小肩膀说:“妈妈知道这个动画片很精彩,可是今天看电视的时间已经用完了,明天再看可以吗?我们现在去楼下的花园玩吧!放松一下眼睛!”
女儿还是不太愿意,说:“我真的很想接着看!”
妈妈商量道:“如果你今天想继续看,那明天看电视的时间就取消了,你愿意吗?”
女儿想了想,表示不愿意,然后她很听话地把电视关了。
当孩子不遵守规则,不听话时,我们应该先冷静下来,多一分耐心,和孩子平等、友好地协商。协商中,最好给孩子提供选择,让孩子做出决定,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主见,又能让孩子按照制定的规则去行动,更有利于孩子配合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