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像小大人,开始要求平等对话

走路像小大人,开始要求平等对话

两个比较理性的成年人平等对话时,双方都会遵守基本的逻辑规则,如不转移话题,不偷换概念,不先入为主地主观臆断,而是就事论事。随着对话的深入,双方会就所谈论的话题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在对话中产生新的认识或打开新的思路。这样的对话对于成年人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成人需要平等的对话,同样的道理,七八岁的孩子也需要平等的对话。虽然他们没有成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演能力,但他们基于内在兴趣的自主探索,可以在平等对话中了解一些规则和道理,还能促进他们心智和情感的发展。

孩子若能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父母的对话,对于他们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在很多家庭的亲子沟通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这种对话的可能。让我们来看一个画面,它充分反映了当下中国家庭的亲子沟通的现状:

孩子放学回到家,妈妈问:“今天过得怎么样?”

孩子说:“还行。”

爸爸立即插嘴:“什么叫‘还行’?”

孩子挤出微笑说:“没被老师批评。”

妈妈逼问:“没被批评就叫‘还行’?你就这点出息吗?”

孩子一脸无奈。

妈妈又说:“什么时候能得到老师表扬,让我们高兴?”

孩子撇了一下嘴,说:“好的。”

爸爸接着说:“别敷衍你妈妈了,她不知为你操了多少心。”

孩子的脸上再次写满了无奈,焦急地等待着交流的结束。

终于,妈妈说:“快去洗手,准备吃饭了!”

孩子的脸马上松弛下来,高声说:“好呀!”然后,匆匆逃离。

在这个交流片段中,父母牢牢掌控着交流的内容、意愿和话题的走向,孩子只是被动应答,就像领导问下属话,下属只有汇报的份儿。这种交流是单向的,是不平等的,孩子无法参与进来。

为什么孩子参与不进来?因为孩子感受不到尊重和平等。在传统的亲子关系中,往往是父母讲什么,子女听什么。一旦孩子出现“不听话”的情况,父母多半就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但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这得看亲子间的对话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而没有尊重和平等的对话,算哪门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呢?

所以,要想让孩子愿意和你交流,就请先给他平等和尊重。要知道,七八岁的孩子,走路已经知道昂首挺胸,迈着大步,俨然一个小大人了。作为父母,尤其是妈妈,不能让孩子只是走路像大人,更应该在精神世界里给孩子最渴望的平等对话。

一天,徐女士回家,发现儿子和爸爸正发生争吵。原来,孩子的爸爸下班回家,发现儿子正在打扫地上的碎玻璃片。看着满地狼藉,老公顿时火冒三丈,大声质问儿子:“又是你干的好事吧?玩什么不好,非得玩我的花瓶?你知道多贵吗?”

“我没有……我不是……”儿子还没来得及解释,爸爸就一顿连珠炮式的逼问:“家里没有别人,也没有养猫养狗,放得好好的花瓶,怎么掉在地上摔碎了呢?你做错了事还撒谎,太不像话了。”爸爸怒不可遏,手一抬,一个巴掌打在了儿子脸上。

看着剑拔弩张的父子俩,徐女士赶紧让老公去厨房做饭,她把儿子叫到了房间,替他擦干泪水。等儿子平静下来后,她对儿子说:“我们来谈一谈吧!”

儿子头一昂,嘴一撇,抽噎着冒出一句:“跟你们大人有……有什么好谈的。”

徐女士的心像被什么击打了一下,感觉很不是滋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似乎变得桀骜不驯,走路像个小大人,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了,但也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谈心。

“我们可以像两个大人一样谈谈吗?”徐女士用商量的口气问。

“像大人一样?”儿子把头扭过来,疑惑地看着妈妈,不屑地问:“怎么谈?”

徐女士示意儿子坐下来,说:“我们先坐下来,面对面地聊聊,这样才像两个大人谈话,这样我们才是平等的……”

“哪有什么平等,你们动不动就骂我,特别是我爸,那么霸道……”儿子一口气讲了很多次被父母不平等对待的经历。真没想到,儿子心里竟然淤积了这么多的不满。

徐女士拍了拍儿子的头说:“好了,把泪擦干,我们像大人一样平等谈心,可不能动不动就哭鼻子,好不好?”

这一次儿子居然不好意思地笑了。

徐女士趁热打铁,告诉儿子:“大人之间的谈话,除了平等,还应该心平气和,就事论事。以今天打碎花瓶的事来说,你能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儿子低头小声地说:“对不起,我知道错了。今天我看见花瓶上有很多灰尘,想擦一下,没想到手滑了,掉地上了……”

这一次,儿子终于享受到了与妈妈平等对话的待遇。

在孩子眼里,只有当他感受到与父母是平等的,才能与父母实现心灵的交流。孩子需要关怀、温暖、理解,妈妈需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才能读懂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因此,别再把孩子当成不懂事的小孩对待了,试着让他坐在你面前,面对面地沟通;试着摒弃先入为主的臆断,敞开心扉,倾听孩子表达内心的想法;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这样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