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每个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

寻找每个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

心理学上有一个调查,说的是人们对于他人做事动机的猜测,有95%以上都是错的。这个结论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们在猜测他人做事动机时,会陷入主观臆断中,以自己的想法来评判他人。这就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主观臆断孩子的行为动机,错误地评判孩子的出发点的情况经常发生。比如,见孩子打碎了花瓶,妈妈就批评孩子“调皮”,但实际上孩子可能想给花瓶里加点水,避免让瓶子里的植物干涸而死;见孩子把水泼在地上,妈妈就批评孩子“捣乱”,但实际上孩子可能是在用盆子洗袜子时,不小心把水弄到地上了。

生活中,父母误解孩子,让孩子感到委屈的事件屡见不鲜。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就是父母没有去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广受赞誉的心理治疗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认为,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的意图,哪怕这个行为看起来并不是好的行为。

所以,请不要直接评判孩子的行为,而要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当你静下心来和孩子沟通,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你可能就会发现孩子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你还可能发现:再顽劣的孩子也有可爱的一面,再讨人嫌的孩子也有闪光点。

有个上二年级的孩子,寄宿在老师家里。他的父母整天忙于生意,无暇照顾他,只有周末才把他接回家,甚至周末都忙得没时间陪他。后来,孩子总是说肚子疼,老师就把他带到学校的医务室,让校医进行简单的处理。可是,一个星期下来,孩子每天都说肚子疼。于是,老师联系了家长,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

经过一番检查、化验,医生得出结论:孩子的肚子没什么问题,不存在肚子疼的任何病理现象。可奇怪的是,孩子一回到学校,就马上喊肚子疼。看着他那痛苦的表情,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大医院再做检查。可是,去了大医院也没检查出任何问题。半个月下来,家长被折腾得心神不宁,都没心思做生意了。

一天,孩子的妈妈突然回想到一个细节:孩子在和他们一起去医院检查的路上,没有任何肚子疼的表现。她意识到孩子可能撒谎了,肚子疼是装出来的。于是,她把儿子叫过来,问他是不是装肚子疼?儿子很老实地承认了。

妈妈气不打一处来,对着孩子就是一顿严厉的训斥:“你这孩子真是不心疼你爸妈,我们整天忙着做生意,还不是为了你,你居然无理取闹,折磨我们!”孩子的爸爸得知这一情况,还愤怒地打了孩子。孩子非常委屈,泪流不止。

当孩子再次被送到老师家时,孩子妈妈把孩子装肚子疼的事情告诉了老师。老师是怎么做的呢?老师蹲下来和孩子沟通,问他为什么装肚子疼?孩子说:“我不想和父母分开住,我看别的同学每天都有爸妈接送,晚上有爸妈陪,我很羡慕,我就想回到爸妈的身边。”

老师明白了孩子“装肚子疼”这一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渴望父母的爱和陪伴。于是,他跟孩子爸妈进行了沟通,讲明了孩子“装肚子疼”的动机,并劝他们适当放一放生意,把孩子接到身边照顾。孩子爸妈意识到对孩子的关爱太少,惭愧不已,接受了老师的建议。自此,孩子再也没有装过肚子疼,而且在学习上表现越来越好。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认识到“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多么重要。教育孩子时,必须先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动机和意图。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孩子言行的积极意图,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然后做出及时、恰当的回应,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样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呢?

1.要坚信“孩子的行为一定有原因”

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在其著作《理解孩子的语言》中,用很多鲜活的事例说明要教育孩子,必须懂得孩子的语言,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真相。如此,父母的教育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费利奥沙说:“如果孩子不愿意去上学,一定有原因。也许是因为他的某位同学不理他了,也许是因为他担心高年级的一个男生会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来找他,也许是因为他害怕老师要他交作业,也许是因为他不想穿着那条滑稽的运动短裤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也许是因为他听不懂老师讲课,或者他厌烦上学了……”

总之,妈妈要坚信一点:孩子的任何行为一定是有原因的,决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哪怕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原因是厌学,那厌学也是有原因的。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无论孩子有怎样的表现,妈妈都不要不由分说地批评孩子,而是要设法了解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2.试探着询问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

想知道孩子到底因为什么不愿意上学,你不妨试探着去询问孩子,比如,“是不是老师讲的内容你听不懂?还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试探着询问孩子时,要尽量询问积极的或中性的动机,而不要询问孩子消极的动机,如:“是不是你上课调皮捣蛋,被老师批评了?”这样可能引起孩子反感,不利于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

在试探之后,你要做的是耐心地倾听,在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打断他,要耐心地听他说完。倾听的时候,保持与孩子对视,眼神里尽量流露出真挚、理解和爱意,并适当地做出回应:“嗯,我想你当时肯定很沮丧!”“原来你是这么想的!”这有利于促使孩子说下去。

3.接纳孩子行为的动机,帮他解决问题

当你听完孩子的讲述,了解孩子的真实动机后,哪怕孩子的动机并不是积极的,比如,孩子是因厌学才不愿意去学校的,你最好也别批评孩子。简单粗暴的说教,只会激起孩子的自我防卫心理和逆反情绪,以至于下一次孩子不愿意敞开心扉和你交流。

要知道,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你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需要,进一步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厌学,询问孩子的想法,分析具体的原因,然后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消除厌学情绪,让孩子重新爱上学习。这才是妈妈最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