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管理情绪的妈妈才能培养出高智商的孩子

会管理情绪的妈妈才能培养出高智商的孩子

在世界医学领域,罗伯特是一位有着重要发现和突破的科学家。有一次,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道:“你为什么比一般人更有创造力,是什么妙法使你超乎常人?”他是这样回答的:“这和我小时候,父母对我身上发生的事情的处理方法有关。”

罗伯特讲到一个事例:小时候他想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但是瓶子太大太滑,他没抓牢,结果瓶子摔在地上,牛奶洒了一地。

面对满地狼藉,妈妈没有对他大吼大叫,只是说:“哇!罗伯特,你制造的麻烦真是棒极了!我还没见过这么大的一片牛奶海洋呢!唉,既然牛奶已经洒了,那么在我们把它清理干净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

听了妈妈的话,他马上在牛奶中玩起来。然后,在妈妈的引导下,他用海绵将满地的牛奶打扫干净了。

做完这一切,妈妈对他说:“你用一只小手拿起大牛奶瓶子的试验已经失败了,现在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有没有方法把它拿起来,而不让它掉下去。”

罗伯特很快就发现,只要他用双手抓住牛奶瓶的顶部、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会从手里滑掉了!

这件事让他意识到,犯错误并不可怕。因为从错误中可以学习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后来,他意识到科学实验也是如此,即使实验失败了,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很多人被罗伯特的故事打动,因为它告诉了为人父母者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养孩子不是养花、养鱼,当孩子犯错时,父母首先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再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学习。这样孩子才不会害怕犯错,也不会因错误而苦恼,而是懂得从错误中吸取有益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会管理情绪的妈妈能培养出高智商的孩子。由于这样的妈妈能够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她们的孩子也就更聪明。

1.在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之前,不要去教育孩子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是妈妈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记得有一首儿歌是这么唱的:“只要妈妈露笑脸,露呀露笑脸,云中太阳放光芒,放呀放光芒。……只要您呀笑一笑,全家喜洋洋。”

妈妈情绪高昂,整个家庭就会其乐融融。妈妈作为家人情绪的“晴雨表”,她的任何情绪都会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心情和一举一动。因此,建议妈妈们坚持一条家庭教育原则:在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之前,不要去教育孩子。

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再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才是高情商妈妈应该做的事情。切勿在情绪失控的状态下教育孩子,这样状态下你对孩子的教育基本是无效的,是失败的。因为你的坏情绪会给孩子造成强烈的消极暗示,使孩子无形中学会情绪化地说话、做事、处理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孩子情商的发展。

2.在没有了解清楚事情原委之前,不要急于下定论

曾有一个小短片,短片的主题叫“先别急着骂孩子”,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妈妈在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放学铃声响了,孩子们如冲出笼子的鸟,只是他们身上满是污泥。妈妈们见状,不分青红皂白地开启了“唠叨模式”。

当唠叨结束时,学校门口的电子屏幕上开始播放一个“今日好学生”的小视频,主角正是她们的孩子。原来,这些孩子在帮助园丁爷爷推车的过程中,在泥泞不堪的路上滑倒了,这才弄得满身污泥。

得知真相后,妈妈们都感到很意外,纷纷表示没想到事情是这样的,她们以为孩子在学校调皮了。她们为孩子的举动感到骄傲,有的妈妈甚至感动得流出了眼泪。

看了这个故事,是否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呢?有些妈妈见孩子“犯错”了,就劈头盖脸地指责孩子一通,等了解事情的原委后,才发现误解了孩子。

高情商的妈妈绝不会这样做,她们在没有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之前,不会急于对孩子下定论,不会想当然地评价孩子。她们会倾听孩子,让孩子有机会解释自己的行为。就像这位妈妈一样:

儿子有段时间上学总迟到,接到老师的电话后,妈妈很纳闷:儿子每天上学走得那么早,为何还迟到?她没有打骂孩子,只是平心静气地询问孩子:“最近老师打电话给我,说你上学总是迟到,妈妈想了解其中的原因!”

儿子见妈妈没有指责自己的意思,就如实地交代了事情原委:“我去上学途中的早餐店帮老奶奶卖早餐了,忙着忙着就忘了时间……”

妈妈听后感动极了,她抱了抱儿子 ,决定第二天陪儿子一起去帮老奶奶卖早餐。第二天放学回家,儿子在房间的书桌上看到了一块新手表,还有一张纸条:“帮助他人是好事,但不能耽误上学,妈妈送你一块手表,记得管理时间!”

从此,这个男孩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

好妈妈不仅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还善于倾听孩子。她们不会想当然地批评孩子:不会见孩子满身污泥,就认为孩子调皮了;不会见孩子上学迟到,就认为孩子路上贪玩了;不会见孩子作业没做完,就认为孩子偷懒了。她们会通过倾听了解原因,再针对原因来教育和引导孩子。

3.与其愤怒地批评孩子,不如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法

当孩子已经犯了错误,已经干了“坏事”时,与其愤怒地批评孩子,不如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法。一句“你打算怎么收拾残局”,就能把孩子从错误本身,引导到如何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上。比如,“你想不想知道怎样拿牛奶瓶,才不会摔坏牛奶瓶?”“你想不想做到既帮助老奶奶卖早餐,又不会上学迟到?”这样可以引导孩子找到避免错误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