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压力再大,都要学会放松心情
如果问父母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对孩子失去耐心,容易对孩子发脾气,可能很多父母会说:“在身心疲惫的时候,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工作劳累的时候,却要面对熊孩子,谁还有耐心、有好脾气?”
是的,人在压力之下往往不会有好心情,而孩子往往是最容易撞在“枪口”上的人。他们天真单纯,并不理解父母的辛苦。见爸爸妈妈回家,可能会蹦蹦跳跳过来,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要求大人陪他玩,给他讲故事。这就是孩子的逻辑。
可问题是,如果孩子盼了一天,见到的却是对自己不耐烦的父母,那么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而父母在对孩子不耐烦、对孩子发脾气之后,往往多少也会有些愧疚。然后,再加倍补偿孩子,想让孩子获得关爱。
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奇怪:怎么爸爸妈妈有时候对自己很好,有时候对自己又不好?孩子会怀疑父母对自己真正的爱,这样容易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亲子关系也容易出问题。所以,建议父母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哪怕生活压力再大,也要学会放松心情,以愉悦的姿态和孩子相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说,他有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那就是他的母亲。小时候,他家境贫寒,母亲是最受苦的人。他本以为母亲会哭泣,但母亲却选择了歌唱。有段时间家中没有粮食吃,只能吃野菜。母亲一边捣野菜,一边哼唱小曲,这给了莫言极大的精神鼓舞。
当时有很多跟母亲一样的农村妇女,由于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自杀。莫言也很担心母亲想不开,有一天他回到家,没看见母亲,就着急地大哭起来。就在这时,母亲从门外走了进来。在明白了莫言的担忧后,母亲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妈妈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心情,继而影响孩子的性格。心态乐观,总给孩子笑脸的妈妈,会让孩子更积极、更有灵气,性格温和又坚韧,不会随便跟他人起冲突。而那些被沉重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整天毫无生气,终日为柴米油盐抱怨、发牢骚的妈妈,养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会缺少一份灵气与乐观,多了几分敏感与忧虑。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特别是“80后”,上有老下有小,顶着房贷,扛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偶尔会感叹生活的不易。但纵然如此,也不能把压力传给孩子,而要学会放松心情,给孩子带去快乐和轻松。
1.尝试一些小妙招以缓解压力
埃伦·加林斯基是美国家庭与工作关系研究所的负责人,她曾对1000个家庭进行了调查。当问到孩子“你最想帮父母实现的愿望是什么”时,得到最多的回答是“希望他们不要那么累”。研究表明,父母的压力会削弱孩子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增加肥胖、蛀牙、糖尿病、过敏和精神疾病等风险。
加林斯基说,人们很难做到同时对工作和生活给予足够关注,但只要别把工作压力带回家,孩子就能根据父母的忙闲自行调整生活。她建议父母通过一些小妙招减轻压力。比如,每天列一张工作清单,下班前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听听古典音乐、喝杯咖啡、一家人偶尔出去吃一顿、饭后出门散步、周末陪孩子走进大自然等,这样可以转移注意力,让心情回归轻松和平和。
2.别把金钱的压力转嫁给孩子
蔡女士和朋友姜女士聊到家教问题时,讲到这样一件事:
周日她和女儿紫涵赖在床上,紫涵说:“妈妈,我叫你给我买溜冰鞋,为什么你那么痛快地答应了?”蔡女士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妈妈心里有你啊,你看爸爸妈妈赚的钱,都是给你花的,你想买什么爸爸妈妈都愿意!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听爸爸妈妈的话,不然怎么对得起爸爸妈妈呢?你说是吧?”
说完这话,蔡女士就后悔了,因为赚钱是为了整个家庭的基本生活开支,紫涵的个人花销只占其中一部分,更大的花销是家里的大人,怎么能把金钱的压力转嫁给孩子呢?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些父母对孩子说:“我们辛辛苦苦上班赚钱,还不是为了你啊?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们吗?”话虽有道理,但从父母嘴里说出去,难免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亏欠心理。如果孩子从小带着对父母的亏欠心理成长,那么孩子往往会不快乐。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会背负着压力生活。
把金钱的压力转嫁给孩子,还可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父母花钱养育自己,只是为了让自己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好给他们“回报”的。这样可能造成孩子淡漠亲情,长大后只给父母物质上的孝顺,却不愿意陪伴父母,给父母以精神关爱。因此,千万别对孩子说:“我们赚钱都是为了你!你要……”这既不客观,也违背了“无条件爱孩子”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