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见长,俨然成了家里的小暴君

脾气见长,俨然成了家里的小暴君

七八岁的年龄段,是孩子脾气疯长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俨然成了家里的小暴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可能大声哭闹、在地上打滚,或撕扯自己的头发、衣服,或抱着大人的腿不放手。这些行为被称为暴怒发作。处于暴怒发作状态中的孩子往往不听劝阻,除非大人们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他们可能僵持下去,令人十分头疼。

张烨上二年级后,经常为了一点儿小事大发脾气。而他一旦发脾气,往往听不进父母的教导,父母跟他多讲几句道理,他就把耳朵捂住,嘴里大喊大叫道:“我不听!我不听!”

有一次,张烨早上要7点30出发去学校,可妈妈要给家人做早餐,等把家里收拾妥帖后,已经7点40分了。其实,7点40分去学校也不会迟到,因为家里离学校只有10分钟车程。可是张烨却急得直跺脚,大声嚷嚷道:“要迟到了,快点儿啊!”

结果,他的早餐没有吃完,红领巾没有系好,校服也忘了穿。路上,张烨不停地催促妈妈快点开。妈妈终于忍不住了,对他吼道:“催什么啊,你没看路上堵车吗?”张烨也怒了:“我叫你7点30出发,都怪你磨蹭,你凭什么对我发脾气?”

争吵中,张烨情绪冲动,用手不停地捶打汽车座位,用脚狠狠地踢主驾驶的椅背……

这就是“小暴君”张烨8岁的生活写真,他隔三岔五就会来这么一出,让妈妈非常无奈。妈妈觉得,张烨的暴脾气可能是天生的,但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脾气暴躁,通常与家庭有关。比如,父母脾气不好,夫妻经常吵架,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观点不一致,一个管教,一个袒护,这会使孩子觉得有了“靠山”。当他心情不好、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更加无所顾忌地发脾气——反正有人会护着他。

妈妈在应对孩子暴脾气时,可参考以下几个方法:

1.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有时候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可能隐藏得比较深,需要探听孩子的内心想法才能获知。因此,妈妈在孩子发脾气时,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耐着性子询问孩子的想法,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

等到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妈妈可以对孩子表达同理心,比如,“妈妈能理解你的想法,明白你的感受,换作是我,我可能也会不开心。”然后,再告诉孩子为什么你不答应他的要求,或和孩子商量一下,做适当的让步。比如,“今天妈妈真的没有时间,要不这样,明天妈妈带你去动物园好不好?”

通过克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倾听、温柔地共情,有利于帮孩子宣泄内心的不满,安抚孩子愤怒的情绪。经常以这种方法应对孩子的愤怒,也可以让孩子学会倾听和共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

2.适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坏脾气爆发时,父母可以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你快过来,妈妈给你看个东西!”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孩子以前未看过的东西,比如,一本书、一个日记本,或一块有年份的手表,给孩子讲一讲这些东西的来历,从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你还可以对孩子说:“跟我走,我带你去一个地方,你没有去过的。”然后,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到户外,或某条河边,或某个树林,或某个小山坡,带孩子看看自然风景,让孩子散散心。等孩子情绪转移了,心情平复了,再适时教育孩子。

3.教孩子正确地发泄情绪

有个男孩脾气特别暴躁,经常发脾气。一天,妈妈递给他一盒铁钉子和一个锤子,对他说:“以后每次你发脾气时,就到院子的篱笆桩上钉一颗钉子。”男孩按照妈妈的建议去做,一段时间后,一盒钉子钉完了,篱笆桩上钉了很多钉子。

这天,妈妈把儿子叫到院子的篱笆桩前,让儿子把钉子拔出来。儿子费了好大的劲才拔出一颗铁钉。妈妈指着篱笆桩上的钉孔说:“乱发脾气就像在人的心里钉了一颗钉子,虽然钉子可以取出来,但给别人留下的伤疤永远存在。”

通过这个故事,妈妈教育儿子要少发脾气,以减少对他人的伤害。这个故事也启发我们:为人父母者,对待乱发脾气的孩子,要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发泄不良情绪。比如,可以鼓励孩子心情不好时去跑步或踢球,或向父母倾诉苦闷、表达感受。

4.对孩子发脾气进行冷处理

暂时放一放,或分开一段时间,这在心理学上叫“冷处理”,或“暂时分开疗法”。妈妈可以运用这一方法应对孩子的暴躁脾气,即当孩子发脾气时,不要理睬他,在一旁静静地待着,不让孩子做出格的事情即可。至于孩子哭闹、耍赖,任由他去。往往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冷静下来。反之,如果妈妈急着去安慰,去哄孩子,孩子会越闹越凶,越发不可收拾。

此外,妈妈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给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比如,对家人或孩子乱发脾气。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往往可以映射出父母的不良习惯。一个乱发脾气的孩子,在家里往往能找到一个“榜样”。当然,孩子学习的“榜样”不一定是父母,也可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或和孩子经常接触的亲人或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