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找到感觉,尝到甜头

主动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找到感觉,尝到甜头

七八岁的孩子还不能通过自我评价来建立自我价值,他们往往是通过身边重要的人的肯定来建立自我价值和自信心的。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那么这就是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还会从心理问题发展成社会问题。对于这样的孩子,妈妈最好找出他的亮点,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获得成就感,找回自信心。

在这方面,有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值得每一位妈妈学习:

一天,朱老师来小伟家里进行家庭访问,他发现小伟在家里充满活力,也爱说话。这与他在学校的表现完全不同。在学校里,小伟不爱说话,学习成绩糟糕,自信心明显不足。朱老师回到学校后思考对策,决定找机会帮助小伟树立自信。有一天,朱老师下课后路过操场,无意中发现小伟跑得非常快。他灵机一动,打算举办一场短跑比赛。

朱老师与体育老师沟通后,在一次体育课上,朱老师和体育老师共同主办了一场短跑比赛。不出所料,小伟在比赛中获得冠军,不但得到了老师的奖励和表扬,还被其他同学视为“英雄”。他第一次在大家面前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说也奇怪,自从这次比赛夺冠后,小伟在人际交往方面自信多了,他开始主动和大家说话,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学习成绩也逐渐好了起来。

一旦孩子在某一领域获得肯定、取得成功(比如一次比赛的胜利),他就会将成功扩散到其他领域。这并不是技能的类化,而是因为他建立了自信,赢得了尊严,使得他对其他领域有了信心。

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理论的创始人班图拉说的那样:“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的动力。”这个过程可以简化为“体验到成功→相信我‘能’→建立了强大的自我→力量”。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想让孩子拥有自信,不妨给他创造机会,让他体验成功的感觉。具体怎么做呢?请参考下面三点:

1.发掘孩子的潜能,帮孩子培养一项特长

特长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法宝。拥有特长,做自己擅长的事,成功就会变得简单。正因为如此,很多父母才积极地给孩子报特长班,比如,让孩子学钢琴、舞蹈、书法等等。给孩子报特长班,往远了说是为了让孩子获得一项特长,将来拥有一技之长;往近了说,可以帮孩子建立自信心。

试想一下,同样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如果你的孩子能够在校园才艺表演中,跳一支婀娜多姿的芭蕾舞并获奖,或写得一手好字,并被张贴在校园的展厅里,或是能够弹出一首余音绕梁的曲子,赢得全校师生赞许的目光,他会不会自信心爆棚,继而对学习和人际交往都充满信心呢?

所以,帮孩子培养至少一项特长还是有必要的。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妈妈需要用心发觉孩子的潜能和兴趣,在孩子既感兴趣、又有潜能的方面,找到一个特长去培养。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在枯燥和无奈之下应付了事。

当然,培养孩子的特长不一定非得给孩子报特长班,如果妈妈有能力手把手培养孩子不妨试一试,这样既能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增进亲子感情,又能帮孩子建立自信,何乐而不为呢?

2.针对孩子的优点,为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

也许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有天赋,比如游泳。或你发现孩子具备某个优点,比如爬树。那么,你可以针对孩子的这个优点,为他创造成功的机会。你可以邀请几个朋友,让大家一起带着孩子去游泳,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孩子们比赛。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自己的优点带来的快乐。你可以和孩子比赛爬树,适当地让一让孩子,让孩子体验胜利的感觉。这样都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在生活中创造条件,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很多妈妈发现,每当家里来客人时,孩子就“人来疯”,在屋里跑来跑起,或大喊大叫、蹦蹦跳跳,想以此吸引客人的关注。可孩子这种行为并非吸引关注的正确方法,相反,还会引起客人的反感,让父母感到尴尬。于是,有些父母在客人上门之前,特意提醒孩子不要吵,或干脆给孩子手机玩,让孩子安静地待着。

其实,家里来客人了,恰恰是孩子表现的好机会。比如,嘱咐孩子向客人问好,给客人递拖鞋,给客人倒水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容易得到表扬,自信心获得提升,还能学会待客之道,变得更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