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可以做到的”——用积极的期待激励孩子

“相信你可以做到的”——用积极的期待激励孩子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期待效应”,它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期待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效应起源于一个希腊神话。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年轻的塞浦路斯国王,也是一位手艺高超的雕刻家。一次,他雕刻了一位活灵活现的美女,并对其倾注了全部心血,最后自己竟然爱上了她。为此,他整天茶不思、饭不想,期待美女复活。他的诚心感动了宙斯,最后宙斯让美女雕像变成了真正的美女,满足了皮格马利翁的愿望。

虽然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但却告诉世人一个心理学原理:你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他人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期待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使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妈妈应该向孩子传递积极的期待。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在他90岁寿辰时曾说过:“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这种期待心理告诉我们,妈妈如果以正面的信念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朝着那个方面去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可以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表达期待与评价。积极的期待会使孩子感受到爱与支持,从而充满自信,生气蓬勃。比如,如果妈妈想让孩子在学习方面表现得更好,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发现没有,只要你多动一下脑子,就能把难题解答出来。如果今后在学习上多花点时间,认真完成作业,那你的成绩就会更好了。”

轩轩妈说,她最怕带轩轩出去吃饭,小家伙在外面又蹦又跳,还喊叫个不停。耐着性子提醒他:“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是很不礼貌的,会影响到周围的叔叔阿姨。”他最多安静1分钟,之后又恢复原状,吵闹个不停,让人尴尬得不行。

后来有一次,轩轩妈和朋友小雪都带着各自的孩子出来吃饭。可是这次,在整个吃饭的过程中,轩轩一直很乖。为什么轩轩有那么大的变化呢?

原来,在吃饭之前,小雪阿姨对轩轩说:“轩轩,阿姨希望你和小妹妹都乖乖的,认真地品尝美食,好不好?阿姨相信你可以做到的。”也许是为了让自己在小雪阿姨心目中有个好印象,也许是他不想让小雪阿姨失望,总之那次轩轩表现得令人刮目相看。

这次经历让轩轩妈意识到,对孩子表达积极的期待,有利于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从那以后,她就经常有意识地用积极的期待来激励孩子。

积极的期待对孩子来说,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强化孩子正面的行为。反之,经常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比如,骂孩子“笨”,说孩子“懒”,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消极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

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期待效应激励孩子时,妈妈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过于夸大对孩子的期待

适度的期待能够引发孩子积极的行为,但过高的期待容易让孩子觉得难以实现,继而放弃努力。这就像给孩子设定目标一样,适度的目标,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到,过高的目标孩子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实现,就容易放弃努力。

磊磊是个比较懒惰的孩子,平时很少收拾玩具。这天,妈妈对他说:“磊磊,在妈妈的印象中,你是个懂事的孩子,能够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妈妈希望你今后每次都能把玩过的玩具收拾好,可以吗?”

磊磊听了妈妈的表扬和期待很开心,随后几天,他积极地收拾玩具。可是再往后,磊磊就不再自觉地收拾玩具了。因为他还没有养成收拾玩具的习惯,很难做到每次都收拾玩具。

后来,妈妈改变了期待的尺度,她对磊磊说:“妈妈知道你是个听话的孩子,相信以后你会继续做个听话的孩子,当妈妈提醒你收拾玩具时,你会配合妈妈的,对不对?”

此后,每当磊磊玩完玩具,妈妈提醒他收拾玩具时,他都能积极配合。渐渐地,磊磊养成了主动收拾玩具的好习惯。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一开始对磊磊的期待过高,给磊磊造成了执行的难度。后来,她调整了期待的尺度,帮磊磊养成了好的习惯。可见,对孩子表达适度的积极期待,才能真正激励孩子。

2.针对期待给孩子设定适当的奖励

男孩健健特别喜欢变形金刚,妈妈为了让他养成每天按时睡觉的习惯,对他表达了这方面的积极期待,并告诉他:“如果你能坚持一个月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妈妈会给你买个变形金刚,作为对你的奖励。”

当然,为了避免健健以得到变形金刚为目的才坚持每天按时睡觉、按时起床,防止健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产生功利心,妈妈接着对他说:“妈妈奖励你,纯粹是对你付出的肯定,并不是为了讨好你。”后来,在积极期待和奖励的双重激励下,健健养成了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

在运用期待效应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时,妈妈可以针对期待给孩子设定适当的奖励。比如,满足孩子某个愿望,答应孩子某个要求,给孩子买他喜欢的玩具等,这样能够强化积极期待带给孩子的激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