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起冲突时,和孩子共同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当起冲突时,和孩子共同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人际交往是孩子社会性和情商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妈妈深知这一点,都积极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交往。但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及认知能力有限,孩子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相互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发生冲突。这时父母对孩子间的冲突持什么样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冲突的处理方式。有些父母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外边打架打输了回家我还得打你,打赢了回来给你买好吃的。”这势必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

重庆某小学家长会结束后,一群学生在一起玩,其中两名学生小羽和小兵因打闹发生了激烈冲突。小羽的爸爸见儿子被推搡之后哭了,便和小兵的妈妈争执起来。双方都情绪激动,最后冲突升级,双方打了起来。小羽的爸爸打伤了小兵的妈妈,小兵的妈妈把小羽爸爸的脸抓得满是伤痕……

父母护子心切可以理解,但见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就情绪激动地参与进去,甚至大打出手,就显得太不理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当孩子见父母用争吵、打架的方式处理冲突时,孩子会不会有样学样,用暴力解决问题呢?

孩子之间嬉戏打闹,发生一些小摩擦、小冲突是常有的事情。冲突发生后,如何引导孩子去解决冲突、化解矛盾、和小朋友握手言和,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能把孩子的冲突视为一次教孩子如何处理人际矛盾的机会,培养孩子自行解决冲突的能力,那么,对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将十分有利。

经常会遇到家长倾诉关于孩子之间打架的事情。孩子爱打架或者经常被打应该是父母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打打闹闹是孩子的天性,打闹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经历。我们能做的就是遵从自然规律,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那么,妈妈究竟该怎样对待孩子之间的冲突呢?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妈妈要做冷静的旁观者

当你发现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而孩子并没有跑来向你“告状”时,你大可不必主动上前干预。作为过来人,你完全有经验判断孩子之间的冲突属于什么级别,用不用干预和调解。一些小矛盾、小冲突,用不着大人干预就能自行平息。这时,你只要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看孩子是如何应对冲突的。这样自行处理冲突的过程,是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重要途径。

等回到家里,你可以根据白天观察到的孩子的表现,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于孩子处理冲突时好的表现,予以赞扬;对于处理冲突时不好的表现,及时纠正。你还可以把道理融入到故事中,告诉孩子与小伙伴应该相互谦让、相互分享、相互谅解。

2.妈妈要做耐心的倾听者

对于孩子之间的冲突,你可以问孩子冲突的原因:“你能和我说说为什么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吗?”然后认真倾听事情发生的经过。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你当“仲裁者”,非要分出谁对谁错,而是让你做好倾听者,一方面给孩子传递情感支持,另一方面更好地了解冲突的原委,以便接下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引导。

3.妈妈要做智慧的引导者

通过孩子对冲突经过的叙述,你会了解到孩子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进而给孩子针对性的引导。例如,“他为什么要推你呢?”“因为你抢了他的玩具吗?”“如果你跟他商量,让他把玩具借给你,是不是他就不会推你了?”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可以教孩子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规则和处理冲突的方法。

(1)懂得理解他人。你可以先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孩子站在同伴的立场上想一想对方的心情如何。如:“如果他不跟你商量,直接抢你的玩具,你生气吗?你会怎么应对呢?”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在发生冲突时懂得去理解、体谅对方。

(2)寻找解决办法。接着你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解决的办法:“今天你和小伙伴发生了不愉快,你打算怎么化解这种不愉快?是不是应该跟他道歉,让他原谅你?”“以后你看见小伙伴有好玩的玩具,你会怎么做呢?”通过启发引导,和孩子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或交往规则,并让孩子按照这个方案和规则去和小伙伴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