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角度,你才能看到他眼里的世界

站在孩子的角度,你才能看到他眼里的世界

同样的事物,大人是这样看的,七八岁的孩子却是那样看的。

下雨天,大人烦躁,心情低落,“外面下雨了,衣服晾不干,真讨厌!”孩子却满脸兴奋,“外面下雨了,又可以玩水了,好开心!”

一个废弃的纸盒子,大人说:“废纸盒子有什么用,赶紧扔掉吧!”可是,在孩子眼里它却可以引起他们无限的想象,“我可以用它做一个小房子,或者大货车!”

早晨,听到一些虫鸣鸟叫,大人可能认为是噪音,听着烦躁;孩子却认为是天籁之音,觉得很好听。

去动物园,大人看到猴子后,觉得和平时看到的没什么两样;孩子却又惊又喜,“看!像不像孙悟空?”

……

也许大人看到的是本质,孩子看到的是表象。但也许表象也很美好,只是你不懂得欣赏。这就是孩子的想象力,也是孩子天真无邪的原因。下一次,当你和孩子遇到什么问题,发生什么矛盾时,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当你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时,你就会多一些快乐。

那么,怎样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孩子眼中的美好世界呢?

1.问自己:“假如我是孩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曾说过:“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武断地下结论,这样才能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有一次,建宇和好友林庆闹别扭了,两人一个星期没说话。他心里很难过,就跟妈妈谈起此事,正好爸爸也在一旁,就插嘴道:“不说话就不说话,小孩子之间能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建宇听爸爸这么一说,小嘴噘得老高。

妈妈则设身处地地从建宇的立场考虑问题:“你们两人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在一起玩,现在不在一起玩了,连话都不说,你肯定心里难受。换作是妈妈,也会难受的。”

建宇点了点头。

“我估计啊,林庆也很难受,”妈妈给建宇支招,“其实只要你主动跟他打个招呼,你们就能和好如初的。”

果然,第二天建宇放学回家时,脸上又绽放了美丽的笑容。

还有一次,建宇碰到了一个“看图写话”的题目,不知道怎么下手,急得直挠头。妈妈见了,和他聊了起来,并推荐了几个写作思路。可是第二天,妈妈却发现,昨天晚上帮忙构思的几个思路,建宇一个都没有采用,而是按照他自己的思路去写的。这让妈妈心里有一丝不快。不过转念一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会觉得只有自己想出来的思路才是最好的,这反而说明建宇有主见啊。”想到这里,妈妈还夸了建宇。

当你觉得孩子的想法奇怪时,当你对孩子的做法不解时,试着问自己:假如我是孩子,我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我会怎么做?经常这样问自己,并养成这种思维习惯,有利于妈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有效地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蹲下身,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一般情况下,七八岁的孩子身高比父母矮,这是不争的事实。高度不同,视觉效果也就不一样。所以,有时候父母需要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有位妈妈带着儿子看漫画展,她一边欣赏漫画,一边给儿子讲解,但儿子的注意力显然不在漫画上,而是在展馆里那别致的护栏上,他走几步,就忍不住摸一摸护栏。

不一会儿,儿子的注意力又被旁边一位小朋友手中的变形金刚吸引了,他的两只眼睛在变形金刚上不停地打转。这时妈妈有些不高兴了,抱怨儿子看漫画不专心,浪费了他购买画展门票的钱。

没想到儿子也生气了,噘着嘴说:“我又没让你带我来,我回家算了!”说完扭头往展馆外面走,妈妈着急了,马上追过去,并蹲下来劝说儿子:“既然来了就欣赏一下吧,其实漫画挺有意思的,妈妈看你平时看漫画书挺投入的,才想到带你来这里。”

说话时,妈妈无意间抬起头看向人群,发现以儿子的视角高度,看到的全是大人的上半身,很难看到漫画。这时她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她把儿子带到人群的前排,让他近距离欣赏漫画,很快儿子的注意力就集中到漫画上了。

蹲下来,既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又能以孩子的视觉高度看世界,便于切身体会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需求。蹲下来——这么简单的举动,能帮你实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

3.常反思:这样说话是否妥当?

在一则视频广告中:一个小女孩流畅地在钢琴上弹完一曲,台下的大人们纷纷鼓掌叫道:“再来一遍。”大人的意思是,你弹得很好,我们想再听一遍。这是对女孩的认可和赞扬。可是孩子的脸上却没有预期的笑容,反而委屈地落泪,睁大眼睛说:“我又没有弹错,为什么要再来一遍?”

在这则广告中,孩子把赞许当成了批评和否定,原因就在于孩子和大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因此,妈妈在和孩子沟通时,如果发现孩子的表现异常,应及时反思自己:是不是我说了什么话让孩子产生了误解?如果孩子有误解,要及时解释,化解孩子的错误认识,以维护和谐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