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忽视孩子,关心他的喜怒哀乐
俗话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很多妈妈认为养育孩子就像养猪养牛,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给孩子想要的玩具和零食,保证孩子不病不痛就可以了。殊不知,人是有情感需要的,是有情绪的。如果孩子的喜怒哀乐得不到关注,真实想法得不到了解,他就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就会过得不快乐。
对孩子来说,如果他不快乐,那不仅是父母的失职,也是孩子的悲哀。一个不快乐的孩子,心情是抑郁的,情绪是失落的,心态是消极的。长期不快乐的孩子,在生活上会失去激情,在学习上会失去动力,在家庭中是沉默寡言的。
小南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最近两个月,老师发现小南变了,变得不像以前那样爱说话了,喜欢一个人发呆,上课经常走神,学习成绩也不断下滑。细心的老师经过了解,才知道了小南变化的原因。
以前的小南是个很活泼的男孩,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主动把学校里的所见所闻说给妈妈听。可是妈妈对小南在学校的见闻似乎不感兴趣,她关心的是“今天上课听懂了没有”“作业写完了没有”“考试了没有,成绩怎么样”。妈妈希望用这种方式督促小南重视学习,取得好成绩,将来考上名牌大学。
当小南高兴地跟妈妈讲述白天见闻时,妈妈一开始还能听,但不一会儿就失去了耐心。她觉得小南说这些话都没用,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妈妈总是不耐烦地提醒小南:“好了,赶紧做作业吧!”“整天就知道说这些没用的东西,怎么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快去做作业!”
一次,小南跟妈妈说班里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正说得兴高采烈时,妈妈说:“说了你多少次了,让你别说这些没用的,你还说,赶紧做作业去,你记得上次考了多少分吗?还不加把劲儿,把成绩提上去!”小南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情沮丧极了,呆呆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渐渐地,小南回家后不爱说话了,妈妈问他问题,他也只是冷淡地回应。每天放学回来,他就会把自己闷在房间里。时间长了,他的性格也变得有些孤僻了。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当一个人开心时,他渴望和别人分享,并得到别人的积极回应。当一个人难过时,他希望向别人倾诉苦闷,并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安慰。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需要。
七八岁的孩子也是如此,他们有被父母爱的需要,有取得好成绩的需要,有归属集体的需要,有自尊的需要。家庭教育不仅要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满足孩子的各种情感需求,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所以,妈妈要重视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这是关注孩子学习的基础。孩子心情好,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妈妈要重视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这是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孩子战胜挫折的不二法宝。
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才会把妈妈当作真正的朋友,才愿意和妈妈分享快乐、倾诉忧愁。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才能从妈妈身上获得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1.多留意孩子的各方面表现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妈妈应做“有心人”,对孩子要多留意观察。孩子的心情怎么样,可以从孩子的表情、说话的语气、行为的状态、食欲等方面看出来。作为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社会人,每个妈妈都有察言观色的能力。妈妈要发挥好这个能力,敏锐地察觉孩子的喜怒哀乐。
2.主动问孩子一些问题
想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妈妈还需养成主动问孩子问题的习惯。问孩子问题是很多妈妈都会做的,但很多妈妈往往会问孩子“今天过得怎么样”,孩子说“就那样”“还行吧”,妈妈就没有下文了。
其实,问孩子问题应该追问细节。比如,“今天发生什么好事了吗?”或者“今天学校发生什么坏事了吗?”通过具体的提问,促使孩子停下来思考这一天所经历的情绪变化。当然,你也可以对孩子说:“跟我说说,今天有什么让你高兴的事?”“看你心情不好,是不是遇到不高兴的事了?”这样可以促使孩子与你开展一段有意义的交流。
3.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问孩子问题后,妈妈应耐心地倾听孩子。这对加深相互之间的感情很有好处,还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在倾听的时候,妈妈最好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不要随意插话,尽量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即使孩子在胡言乱语,或说的内容让人生气,妈妈也要控制住情绪,不要妄下结论,直到完全理解清楚。
4.抽一些时间来陪陪孩子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连陪伴孩子都做不到的话,就不要奢谈什么教育了。唯有通过朝夕相处的陪伴,我们才会将我们积累的一些好的生活经验传授给我们自己的孩子,教给孩子什么是善良,什么是自信,什么是坚强,这一切的一切,唯有通过爱和陪伴才能实现。
妈妈们,不要再以工作忙碌作为自己逃避父母职责的借口了,抽出一些时间用心陪陪孩子,远比你为孩子赚多少钱有意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