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灰心丧气、焦虑和压抑时,如何有个好心情

当你灰心丧气、焦虑和压抑时,如何有个好心情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伊莱恩·哈特菲尔德曾通过实验发现:孩子观察父母的面孔、姿势和声音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模仿父母每时每刻的反应。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表现得心情沉重忧郁,就会影响孩子的心情和心态,孩子也会经常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这副表情。如果父母总是笑容满面、乐观轻松,那么孩子也会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笑容满面、乐观轻松地待人。所以,父母调整好情绪,保持好心情,不仅有利于自己活得开心,还关系到孩子以怎样的心情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该起床了!快点起来,妈妈已经为你做好了早餐!快点起床洗漱,赶紧吃早餐!”卢女士推开儿子的房门,催促儿子起床。

熟睡中的儿子被叫醒后总是烦躁地摇头,大声说:“妈妈别喊了,让我再睡一会儿!”

一开始,卢女士还会耐着性子继续喊他。儿子眯着眼慢吞吞地爬起来了,但几秒种后又躺了下去。看到这种情形,卢女士脾气上来了,忍不住焦躁地冲儿子大声地骂起来:“你总是磨磨蹭蹭,等会儿又急急忙忙的!你还记得吗?上次就是因为你上学急急忙忙,妈妈差点……”

挨骂后的儿子情绪低落,看着妈妈为他精心准备的早餐,也没有心情吃了,嘟囔道:“妈妈,我不饿,不想吃东西!”卢女士意识到儿子对于她的吼骂还心有余悸,不禁一阵自责,想想自己也太小题大做了,不就是孩子赖床吗,多大的事?有必要对孩子大呼小叫吗?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好好讲话呢?

送儿子上学的路上,卢女士看到儿子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她赶紧拉起儿子的手,诚恳地给他道歉:“早上妈妈吼你是妈妈不对,妈妈脾气不好。但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妈妈吼你呢?”儿子回答道:“妈妈,我知道自己错了,起床不该磨蹭,可我真的很困啊,你那么大声骂我,我很害怕。”

听后,卢女士心疼极了,再次跟儿子道了歉,承诺以后不再吼儿子。

孩子的好心情是父母给的,孩子的坏心情往往也是父母造成的。如果妈妈每天早上笑眯眯地叫孩子起床,心情愉快地亲亲他,陪他说说话,慢慢把他从温暖的被窝和美好的梦乡中带出来,相信他的小脸会笑得像朵花,妈妈的心情也一定会如阳光般灿烂。而当你内心阴云密布、烦躁不安时,就很容易对孩子失去耐心,看孩子干什么都不顺眼,动辄挑剔孩子、批评孩子,这样又怎么要求孩子笑靥如花呢?

大多数妈妈都是这样:心情好的时候,应对调皮捣蛋的孩子能得心应手;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如同走进了死胡同,不仅没心思跟孩子讲耐心,反而会认为孩子是故意在跟自己作对,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出气筒。结果,导致孩子和父母激烈对抗,还让孩子背上了 “不听话”“捣蛋”等骂名。所以,孩子好不好带,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的心情决定的。

总是心情好的父母,往往能养出乖巧听话的好孩子;总是心情差的父母,往往只会养出情绪失控、脾气暴躁的坏孩子。所以,让自己时刻保持好心情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做到的。

1.养成保持微笑的习惯

谁都希望自己每天都有好心情,以便有更多的耐心对待孩子,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心理学研究发现,表情能够改变心情,继而影响心态。

心理学家詹姆斯·莱尔德曾经做过一项实验——“电击—表情—态度”。他让一组实验对象在受到轻微电击时总是表现出紧皱眉头的表情,实验结束后,这些实验对象一个个情绪低落,甚至内心痛苦。他再让另一组实验对象在受到轻微电击时总是面带微笑,实验结束后,这些实验对象一个个表情轻松愉悦,很多人还说在实验中回忆起了很多快乐的往事。

通过这个实验莱尔德发现,表情能影响心情。如果我们经常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就会以更多的正面效应回馈给我们。对妈妈而言,如果想让自己每天都有好心情,那不妨养成微笑的习惯,多笑一笑,好心情自然就来了。

2.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孩子

当一件事情发生后,从某一个角度来看是消极的,会引起负面情绪;而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也许就能看到积极的意义,继而引发积极的情绪,从而开心地接受这件事。

有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卖伞的,小女儿是染布的。天晴的时候,老太太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老太太担心小女儿染的布干不了。所以,老太太整天愁眉不展,心情抑郁。后来有位智者告诉老太太,天晴的时候想想小女儿好染布,下雨的时候想想大女儿好卖伞。结果,老太太天天都很开心。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用积极的态度看问题,心情就会变得积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孩子,调皮捣蛋可以被理解为“活泼好动”,没完没了地问问题可以被视为“爱思考问题”,孩子搞破坏可以被视为“有想法、爱创新”。再顺着这个思路去引导,相信孩子就会变得如你期望的一样。

3.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

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是调整情绪、保持好心情的前提。妈妈在面对孩子时,一旦情绪出现波动,要能马上意识到,才可能及时地加以控制。比如,语气变强硬了,嗓门提高了,内心急躁了,这说明情绪发生了波动,要及时提醒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要放松心情,好好和孩子说话。经常这样提醒自己调整情绪,有利于及时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避免把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