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引导,奠定妈妈与孩子一生的亲密关系

情感引导,奠定妈妈与孩子一生的亲密关系

美国儿童教育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曾经这样说道:

如果孩子们在走廊里奔跑嬉闹,密集的脚步声和不绝于耳的尖叫声,让正在午休的妈妈们不胜其烦,妈妈们会怎么做呢?其实,妈妈们的做法不外乎这样三种:

第一种妈妈属于控制型的,她会从房间里走出来,冲着嬉闹的孩子大吼大叫:“不要吵了,我都快被你们逼疯了!赶紧停下来,立即给我回房间去。如果你们再不听话,我就要打人了!”

第二种妈妈属于放任型的,她会无奈地叹气,自言自语道:“他们不过是孩子,虽然太吵了,但是有什么办法呢?”然后,她可能找来东西塞住耳朵,或戴上耳机听音乐,继续睡大觉。

第三种妈妈属于情感引导型的,她会先做一个深呼吸,然后对孩子们说:“亲爱的孩子们,看来你们的心情都不错嘛,一个个跑得跟小火车似的。不过呢,我希望你们能去外面的草坪上玩,因为在走廊上玩会打扰到周围的人午休,而且在草坪上更方便嬉闹,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这三种妈妈通常会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

控制型的妈妈也许能暂时控制住孩子们的行为,但孩子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放任型的妈妈的“无为而治”虽然不会给孩子任何限制,但从另一方面说,也是在纵容孩子肆意地表达情绪。这样孩子长大后,可能变得不懂克制自己的情绪,而且不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

情感引导型妈妈既能包容孩子的天性,又能引导孩子过度的行为。她们不需要吼叫,更不需要威胁和惩罚,就能让孩子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情绪,同时又让孩子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

情感引导不仅能帮助孩子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还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同时,孩子也会学到宝贵的社交技能,学会如何去照顾别人的情绪,并与他人愉快地相处。

那么,妈妈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呢?

1.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情绪,但要教孩子正确的表达方法

当孩子难过时,妈妈应该允许孩子难过,允许孩子宣泄悲伤;当孩子愤怒时,妈妈应该允许孩子生气、发脾气,不压抑孩子的情绪,更不能因为孩子情绪激动而生气。自由地宣泄有助于孩子的情绪快速平复下来。

但是,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情绪,不等于允许孩子胡乱表达情绪。妈妈应该教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方法,在表达情绪时,不能说脏话、砸东西,或大吼大叫影响他人,可以让孩子在房间里哭泣,可以让孩子在操场上奔跑,可以让孩子在放声歌唱中忘掉烦恼,等等。

妈妈还要引导孩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个人情绪和情感,鼓励孩子通过写日记来记录自己的心情,让孩子明白悲伤和表达悲伤是正常的。当孩子能够正确地表达情绪,顺畅地倾诉心情时,孩子乱发脾气、情绪失控的现象就会减少。

2.避免惩罚性的威胁,用自然惩罚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孩子的行为通常会造成两种后果,一种是直接后果,一种是消极后果。

孩子调皮捣蛋,打碎了花瓶,妈妈惩罚孩子一周不许看动画片,这叫消极后果,孩子会感到妈妈的负面情绪,甚至学着像妈妈那样用暴力沟通的方式对待他人。惩罚会造成孩子害怕妈妈,而不得不服从,这是对孩子天性的人为压抑,但却不能阻止孩子不良的行为表现,孩子甚至可能背地里偷偷地做父母不允许他做的事情。

孩子贪玩错过了晚饭时间,等他回到家,却发现没有饭吃了,这叫作直接后果。妈妈完全不必动气,只需平静地跟孩子解释为什么没饭吃,这就叫自然惩罚,它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3.关注孩子的感受,让他知道事情本身的乐趣和意义

妈妈不是评判孩子的裁判,而是一个真心交流的对象。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时,要多关注孩子的感受,让他知道事情本身的乐趣和意义。比如,孩子制作了一个手工艺品,满脸喜悦,这时妈妈可以对他说:“你现在的这种感觉就叫成就感,怎么样,很开心吧?”“你做的手工艺品很独特,这就叫创新,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哦!”通过引导孩子认识事情本身的乐趣和意义,可以让孩子更加清楚自身的各种情绪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