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要简洁——妈妈越唠叨,孩子越逆反
“你这孩子,怎么像没长耳朵一样,喊也喊不动?”
“我都说了不知多少遍了,你怎么就不听?”
“马上就要迟到了,你怎么还在床上磨蹭?”
“说了多少次了,叫你做作业的时候别看电视!”
……
这些话你是否耳熟?与此同时,我们再听一听孩子的心声:
“妈妈,我求你别说了!你已经说了好多遍啦!”
“知道了,知道了!你有完没完啊,我耳朵都听得起茧啦!”
“烦不烦啊,怎么天天说一样的问题啊!”
作为妈妈,当你看到孩子的这些心里话时,也许你会感到委屈:我再怎么唠叨,不都是为了孩子好吗?不正是爱他的表现吗?为什么他不理解呢?为什么他故意跟我对着干呢?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天,舒女士下班回家,看到儿子写作业时腰没坐直,于是提醒道:“坐得歪歪扭扭,像什么样?会驼背的,快点把腰坐直了。”儿子一听,马上就挺直了腰。
舒女士放下包,倒了杯水,转身一看,发现儿子又坐得歪歪扭扭。于是,她又提醒儿子坐直,把本子摆正。儿子还是挺乖的,再次照做。
过了一会儿,舒女士从洗手间出来,发现儿子一只手托着下巴写作业,于是她又指出来了。这时儿子烦了:“老妈,你怎么那么多事啊,像唐僧念经一样,唠叨个没完!”说着双手捂住耳朵,学着孙悟空的样子:“师父您别再念了,我知道错了……”
舒女士被儿子这一举动逗乐了,看到儿子心情不错,她就以轻松的口吻问他:“儿子,为什么你不长记性呢?我提醒你那么多次,你总是不记得,还喜欢跟我作对,惹我生气?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
没想到儿子却说:“没有理由,我就是想气气你,看到你生气我就高兴。”
“什么啊?你居然故意气我?到底是为什么啊?我可是你妈呀!”舒女士十分惊讶。
“那我还是你儿子呢,你怎么经常在我耳边唠叨呢?你知道我多心烦吗?”儿子终于说出了大实话。
这一刻,舒女士终于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自己的唠叨引起了儿子的逆反。
不知你是否发现:越爱唠叨的妈妈,其子女往往越不长记性。七八岁的年龄是孩子的第二叛逆期,在这个敏感时期,妈妈的唠叨无异于火上浇油,非常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情绪,使孩子故意和父母对着干,就像案例中舒女士的儿子一样故意气妈妈。
妈妈越是唠叨,话语的影响力就越容易被削弱。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太久,容易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关于超限效应,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
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起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感动,他决定捐款。
10分钟过去了,牧师还在讲,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了,打算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马克·吐温此时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可是又过了一会儿,牧师似乎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令马克·吐温烦不胜烦。
等到牧师讲完,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一分钱没有捐,还从盘子里偷拿了2美元。
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超限效应,即说得越多,听者越烦,说服效果越差。
人在接收外界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一旦信息量超过了这个容量,人就容易逆反,不愿意接受这些刺激。在家庭教育中,妈妈对孩子的唠叨是非常典型的“超限效应”现象。可以说,孩子不听话的元凶,就是妈妈的唠叨(当然也指所有家长)。
换位思考一下,在工作中,如果领导在给你交代工作时,总是在你耳边唠叨、督促、提醒,你肯定也会心生厌恶吧?同理,当你反复唠叨孩子时,孩子不耐烦、逆反、故意对着干,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赶紧停止对孩子唠叨,养成说话简洁的习惯吧!
1.指令要明确具体且不带负面情绪
当你给孩子发出指令,希望孩子按照你提醒的那样去做时,你应该确保指令明确、具体,且不带负面情绪。比如,你可以对孩子说:“现在把你的书桌收拾一下,然后我们要吃饭了。”而不要说:“赶快把书桌收拾一下,听见了吗?没收拾好就别吃饭了!”
指令不要有抱怨、指责和数落,也不要有质问、反问和命令。指令应该是提出客观的要求或期望,带有商量的语气更能奏效。比如,“你先把玩具收拾一下,然后我们一起做手工好不好?”这样孩子更愿意配合你。
2.指令要干脆坚决,不要拖泥带水
为什么一些“刺儿头”孩子到了部队,或在学校参加军训时,对教官的指令非常服从?有人说,这是因为教官的指令干脆坚决,从不拖泥带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也提醒家长,越是没完没了的指令,越没有影响力,越不能激发孩子的执行力。
同样是批评孩子作业没做完就看电视,唠叨型父母会说:“你看你看,没记性!上次说了作业没做完不能看电视,怎么又忘记了?你不知道自己这次考试成绩有多差吗?你能不能有点自制力啊?”教官型父母会说:“8点之前,我要看到你把作业做完。”对比一下,哪种指令你更愿意接受?
3.发出指令之后,让孩子复述一遍
为什么让孩子复述一遍你的指令?这是因为,有时候孩子听了你的指令,理解可能会有偏差,造成不能照你说的去做,而非故意不听话。如果你让孩子复述一遍,就能知道他是否正确理解了你的指令。
4.给孩子一点时间,耐心等待反馈
很多爱唠叨的妈妈都有一个毛病:急性子。她们提醒孩子做什么后,恨不得孩子马上就照做,马上就做好。一旦孩子磨磨蹭蹭,不见动静,她们就忍不住再次提醒、催促。于是,不知不觉就唠叨起来了。
聪明的妈妈知道,在向孩子发出指令后,应该耐心等待孩子的反馈。比如,“闹钟响了,赶紧起床!”下达指令后,不要急着要求孩子立马做出行动,而要给孩子一两分钟“回味温暖被窝”的时间。如果孩子迟迟不肯起床,比如,超过了5分钟,孩子还在被窝里睡着,那再提醒也不迟。当然,最好别再催促,即使孩子迟到了,让他接受自然惩罚,这样以后他也会自觉地起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