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时,别拿他和邻家小孩比

孩子犯错时,别拿他和邻家小孩比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接待过这样一位求助者:

求助者说,他觉得长这么大,从来没有真正地做过一回“自己”。小时候,他不太熟悉的亲戚来到家里,他不好意思问好。爸爸妈妈会强迫他去问好,还经常说:“你这孩子一点儿都没礼貌,你看村子里的×××多懂事,见了人就问好,还会自己洗衣服、做饭……你要向他学习啊!”

当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爸爸妈妈也会拿他和村子里的同龄孩子做比较:“你看×××,他每次考试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我看人家还没你努力,你怎么就考不过人家呢?是不是你脑子太笨了?”

爸爸妈妈随时随地在他的面前设置一个比较对象。为了让他们满意,他不得不努力去超越这些对象。可是当他超越了他们之后,爸爸妈妈还是能给他找到新的比较对象,或者找到不同的比较方面。这些比较对象就像一块块石头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活得沉重不堪。由于长时间在比较中处于下风,他的自信心越来越差,越来越自卑,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差,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从这位求助者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于频繁的比较所产生的痛恨。从中我们也看到了父母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带给孩子的种种烦恼和伤害。父母希望孩子不断进步,变得更优秀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做比较的做法,却会给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伤痛。

首先,容易带给孩子挫败感,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做比较时,往往是用孩子的缺点比较人家的优点,想以这种方式刺激孩子向人家学习,从而变得更优秀。这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永远不如别人,身上有数不清的缺点。长此下去,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容易形成退缩型性格。

其次,容易带给孩子被嫌弃感,导致孩子失去安全感。

父母总是夸奖别人家的孩子,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嫌弃自己。这样孩子就会失去安全感,害怕被父母抛弃。当有一天孩子觉得无法改变这种“不如别人”的现状时,他可能会叛逆地说:“既然你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那你让他做你孩子得了!”

再次,容易激起孩子的嫉妒心,使孩子产生报复心理。

孩子会嫉妒是频繁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的必然结果。这一点很好理解,试想,如果爱人天天说你不如×××,你会不会嫉妒甚至记恨那个人呢?

最后,容易让孩子失去个性,失去自我,失去快乐。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个性,你总是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就会渐渐磨去孩子的个性和自我。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才是你家孩子的学习标杆,他的个性才是你家孩子应学习的东西。而一个没有个性和自我的孩子,怎么可能快乐呢?

卢梭说过:“我是上帝独特的创造物,上帝造完我就把模子毁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音,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出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他们都在强调每个孩子是独特的,是有差异的,是不宜机械地拿来做比较的。

既然不能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那妈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怎样激励孩子呢?

1.保持平常心,承认孩子的差异

每对父母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攀比孩子”的心理,这种心理是要不得的,是应该杜绝的。对待孩子的成长和表现出来的不足,妈妈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待这种不足,应多鼓励和引导,而不是打击。要承认自己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是有差异的。对待这种差异,应尊重,而不是比较。只有当妈妈承认孩子间有差异时,才有可能做到尊重这种差异、保护这种差异、欣赏这种差异,才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拥有个性和自我的独特的人。

2.学会欣赏孩子,能看到孩子的优点

即使别人家的孩子有很多长处,各方面都很出色,你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那不是你的孩子,他也不可能成为你的孩子。同时,你要认识到,你的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优点,他是独特的,你要为孩子感到自豪。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欣赏孩子的优点。

比如,孩子成绩虽然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但课外书看得多,知识面广,理解力强;虽然不像别人家孩子那么乖巧,但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虽然兴趣特长不明显,但各种活动都积极参加。当你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时,孩子在你心中就会是一块发光的金子。

3.让孩子跟自己比,看到自己的进步

不要随便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但可以让孩子跟自己比——拿孩子今天的表现和昨天的表现比;拿孩子这次的表现和上次比。这是一种纵向的自我比较,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有哪些进步。如果孩子每次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