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信家长”到“相信自己”的转折期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从父母口中听到“倔”“拧”“犟”等形容孩子行为的词语。对孩子的“倔”“拧”等行为,大多数父母往往容易发脾气,觉得孩子“简直反了”“怎么能这样”“不好好管教还得了”,因此,他们会用家长的威严来打压孩子。然而,这样反而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反抗,最终让家长精疲力尽、无所适从。
其实,所谓“倔”“拧”“犟”,只是七八岁叛逆期孩子的一种“相信自己”超过“相信父母”的心理。这个年龄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期,等到青春期,孩子的自信会进一步爆棚,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天底下最正确的。
七八岁的孩子有了很明确的自我意识,所以不再对家长的话言听计从,他们希望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多时候,甚至为了显示与众不同,他们还会刻意与大人反着来、对着干,其背后的意图不过是想告诉大人:我长大了,我有自己的想法了。
著名作家张爱玲曾写过一篇名为《非走不可的弯路》的文章,文中这样讲道:
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这篇文章很好地反映了七八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上“相信自己”超过“相信家长”的特点。哪怕家长告诉孩子:“你选择的那条路是一条弯路,是一条错路,满路的荆棘,我以前走过那条路,我没有骗你。”孩子也可能执拗地前行,其实他们只是因为自我意识强烈而坚持自己的选择,并渴望尝试和体验新事物。
作为妈妈,应该明白七八岁孩子“相信自己”超过“相信家长”的这种心理,适当放手让孩子去做选择、做决定,让孩子有机会体验不同道路上的风景,哪怕会走弯路,会摔跟头,会碰个头破血流。要知道,如果孩子一生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成人呢?
那么,面对孩子这个转折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妈妈应该如何应对呢?
1.先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等孩子碰壁时再给出建议
当孩子萌发了某个想法,或决定去做某件事时,只要这个想法和这件事没有危害性,妈妈大可不必强硬地阻拦。明智的做法是,先认同孩子的想法,允许孩子去做想做的事,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自主发挥的空间。
正如张爱玲文章中写到的,妈妈不让孩子走那条路时,孩子坚持要走那条路。最后,妈妈拗不过孩子,决定让孩子去走那条路,这是尊重孩子想法和选择的表现。最终,孩子体验到了一路的艰辛,明白了妈妈没有骗自己,也受到了锻炼,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挫折教育。
美国教育家卡乐尔·桑德堡说:“顺境当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和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竞争力。”也就是说,有时候妈妈知道孩子的选择是错误的,而孩子又坚持自己的选择,那么妈妈不妨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等到孩子碰壁了,再给孩子建议,这对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提升孩子的心理成熟度都是很有帮助的。当然,有些原则性的事情或具有危险性的事情,一定不要让孩子做,因为不是所有的弯路孩子都必须要经历。
2.想办法参与到孩子的行动中,再寻找机会提出建议
七八岁的孩子自主意识虽强,但并非固执到听不进任何意见的地步,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开放的,也愿意跟大人讨论各种想法,前提是,妈妈不会动不动就否定他们,把他们当成小孩子来看待。聪明的妈妈若能把孩子当成朋友,积极参与到孩子的行动中去,那么就很容易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建议。
一天,彬彬想和几个同学去郊区爬山。妈妈担心孩子调皮捣蛋,不注意安全,就提出想和他们一起去爬山。得到彬彬同意后,妈妈和彬彬一起收拾东西,还建议彬彬换上舒适的衣服和鞋子。爬山过程中,妈妈适时地建议彬彬走什么样的线路,沿途注意休息,彬彬和同伴都很乐意接受意见。最终,他们一起体验了一次愉快的爬山运动。
如果妈妈一开始就反对彬彬去爬山,表示不放心几个孩子去,结果会怎样呢?很可能遭到彬彬的强烈反对,最后,彬彬甚至可能偷偷去爬山。这样是不是更危险呢?
再比如,孩子骑车轧水坑,你不让他这么做,他可能偏要这么做。但如果你跟他一起骑车,你从水坑边绕开了,但他没绕开骑进去了,你可以像同龄人一样打趣道:“嗨,看你技术不行吧!连水坑都避不开!”孩子就会把这归为技术问题,下次考虑如何规避。
7~8岁这个年龄段,是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不断增强的时期,妈妈要避免否定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参与到孩子的行动中去,再给孩子提建议,孩子会更愿意接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