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的情绪,管教孩子的行为

接纳孩子的情绪,管教孩子的行为

孩子因为某个要求未得到满足而大发脾气、大声哭闹,是最令妈妈头疼的事情之一。尤其是在超市或商场里,在众目睽睽之下,孩子撒泼打滚,会让父母颜面尽失,这时妈妈会迫切地想去制止孩子的行为。

怎么制止呢?妈妈往往会气急败坏地斥责孩子:“丢死人了,还不快给我起来!再哭闹我就不客气了!”可是这样并不能安抚孩子的情绪,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反而会让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失控。

有位妈妈说,她最烦的事情是儿子不听话时哭闹、发脾气。每当这时,她就完全失去耐心,对儿子大发脾气。有一次,她和儿子说好了,晚上一起去吃烤羊排,然后陪儿子看电影。但是天公不作美,正准备出发时突然暴雨狂骤,很快街道上积水严重。

看着停不下来的大雨,妈妈对儿子说:“看样子今天没办法去外面吃羊排了,也没办法看电影了,要不改天再去吧!”儿子才不管那么多,吵着说:“我就要今天去!”

见儿子吵闹,她也失去了耐心,斥责儿子道:“哭什么哭?你再哭的话,改天妈妈也不会陪你去!”儿子也不甘示弱:“不去拉倒!”这件事导致母子关系陷入了僵局,一连几天儿子都不跟妈妈说话。

这位妈妈之所以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与她童年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据她回忆,小时候每当她哭的时候,父母都不会接纳她的情绪,而是斥责她、喝令她不要哭。

有一次,她和弟弟玩的时候,弟弟用玩具打了她的眼睛,她痛得大哭起来,可妈妈不但没有安慰她,反而斥责她,说她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弟弟又不是故意的。这让她感到非常委屈。类似的事情,在她的童年经常发生。

妈妈当年没有被接纳的情绪,往往会积压在心底,无处宣泄,日积月累,可能会危害亲子感情,甚至会延伸到自己孩子身上。因此,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非常重要,只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进一步管教孩子的行为。

1.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

接纳孩子的情绪,就是理解孩子当下的心情,明白孩子所遭遇的挫折,而非二度伤害。因此,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情绪,妈妈首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主观判断孩子的想法,想当然地劝说孩子。否则,孩子感受不到接纳,反而备受压抑。

下面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不懂得接纳孩子情绪的情境:

孩子:“妈妈,我怕狗,狗看起来好凶啊!”

妈妈:“狗有什么可怕的,你是男子汉,不用怕!”

孩子:“妈妈,我不想和俊杰玩!”

妈妈:“他是你的好朋友,你不跟他玩,他会很伤心的!”

孩子:“妈妈,我不想去上学!”

妈妈:学校有那么多小朋友,你怎么不愿意去呢?

……

看到以上情境,你会发现,许多父母在得知孩子的情绪后,采取主观臆断的做法去回应,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不愿意去了解孩子遇到了什么事情和他们内心的想法。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到压抑。

那么,妈妈怎样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呢?

以上面的例子来说,当孩子情绪爆发,听不进去任何劝说时,妈妈可以在一旁默默地陪伴。等孩子情绪释放出来之后,再跟孩子沟通:“今天没有陪你看电影,让你很生气,妈妈能理解你的心情。其实,妈妈也特别难受,因为妈妈也很想和你去看电影。”然后再倾听孩子的想法,跟孩子商量看电影的时间。

2.管教孩子的不当行为,给孩子立规矩

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溺爱孩子,也不代表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你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告诉孩子你为什么拒绝他,这样孩子才能明白什么是规矩,才会知难而退。以后他才不会以哭闹为手段,胁迫父母让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规矩时,并不只是限制孩子“不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为此,妈妈在给孩子立规矩时,应采用“可以”和“不可以”的逻辑。

比如,当你不允许孩子看电视时,你应该说:“不能看电视!”同时,你要告诉孩子现在应该做什么。比如,“现在是睡觉时间,你应该上床睡觉了!”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这个规矩而变得迷茫,才知道什么是当下应该做的。

有条件地接纳孩子的行为,就是在管教孩子的行为。有条件地接纳孩子好的行为,不接纳孩子不好的行为,并明确地告知孩子,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这样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