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和恐吓是家庭教育的两大禁忌
“你再不听话,我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你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走不走?不走就算了,妈妈走了!”
“下次发现你撒谎,我打烂你的嘴巴!”
类似的威胁和恐吓话语是不是很耳熟呢?孩子毕竟是孩子,哪怕他七八岁了,有时候也不明白那些话只是父母为了让他听话而说出的假话,并非真的不要他或不爱他。身为妈妈,应该明白,威胁和恐吓是一种愚蠢的教育手段,是大人无能的表现,它不但无法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儿子感冒了,闫女士带他去医院打针。排队的时候,有个女士抱着七八岁的女儿在她前面,女孩一直哭闹,喊着要回家,要找奶奶吃薯片。她妈妈先是安慰她说“打针不痛”“你是大孩子”之类的。可是女孩完全听不进去,在妈妈的怀抱里拼命地挣扎,她妈妈抱也抱不住。最后女孩躺在地上打滚,哭闹不停。
妈妈见场面无法控制,着急上火就张口威胁道:“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说着还做出要走的样子。女孩见妈妈要走,哭得更大声了,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孩子感冒了,不肯打针,妈妈心里着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想让孩子配合打针,真的非要威胁和恐吓孩子吗?妈妈是孩子最依赖的人,从出生那天起,孩子就对妈妈有特别的依恋。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会产生一定的不安感,这在心理学上叫“基础不安”。而当妈妈愤怒地弃自己而去时,孩子的不安感会更加强烈。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妈妈若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无疑会加剧孩子内心潜在的不安感,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时,产生的一种无端的害怕,说不明白理由。这在常人看来,不足以引起恐惧,至多是一种忧虑,但对孩子来说,却很容易给他们带来恐惧感。
小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神经性的恐惧。当妈妈对孩子说出威胁和恐吓的话语时,很容易催生孩子这种神经性的恐惧。不仅如此,威胁和恐吓还会给孩子造成种种可怕的危害。
危害1.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父母经常威胁和恐吓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有些父母知道孩子对什么敏感,却偏要去说,以威胁和恐吓孩子。比如,妈妈知道大宝一直很担心有了弟弟妹妹后妈妈会不喜欢他,不爱他,却在大宝不听话时,故意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只爱妹妹了!”这样孩子自然会害怕,容易产生自卑感,做事也会畏手畏脚,生怕犯了错会被爸爸妈妈嫌弃。
危害2.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一次两次的威胁和恐吓,孩子可能会害怕,担心爸爸妈妈真的不要自己了。可是孩子并不傻,他早晚会明白爸爸妈妈的威胁和恐吓是假的,是在自娱自乐,自欺欺人。这时孩子对父母的威胁和恐吓就会毫不在乎,从而变得更加叛逆,甚至会肆无忌惮地和妈妈对着干。所以,威胁和恐吓并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长期如此,只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降低父母话语的影响力。
危害3.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被遗弃感
父母动不动就威胁和恐吓孩子“我就不要你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随时可能被抛弃,这样孩子就会整天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说话,畏手畏脚地做事,生怕有一天真的被父母抛弃了。这种担心被抛弃的心理感受,就是被遗弃感。有了这种心理,孩子还怎么快乐成长呢?
危害4.容易引发幼儿心理疾病
长期被父母威胁和恐吓的孩子,若内心的恐惧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可能晚上会做噩梦,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无法轻松地做游戏。长期下去,孩子的精神高度紧张,就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所以,威胁和恐吓被列为家庭教育的两大禁忌。在家庭教育中,妈妈切忌用威胁和恐吓来教育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惧,而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方法1.教育始于父母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一般喜欢在什么情况下威胁和恐吓孩子呢?其实,父母的威胁和恐吓通常是在对孩子失去耐心、气急败坏、情绪冲动的情况下,选择的无奈之举。他们也知道,这是制服孩子最后的手段。事实上,如果妈妈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应对孩子的调皮捣蛋、无理取闹,是能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的。
比如,孩子一看电视就停不下来,到了睡觉时间也不肯关掉电视。这个时候如果你情绪失控,就可能怒火攻心,张口威胁孩子:“再不关掉电视,你就给我滚出去!”“再不关掉电视,我就要动手了!”而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能会温和地对孩子说:“再看5分钟啊,5分钟后关掉电视,上床睡觉。”5分钟后,也许孩子就很配合地关掉了电视。所以说,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教育的开始。
方法2.以尊重的姿态和孩子平等协商
很多妈妈在孩子不听话、不配合的时候,总是高高在上,以强硬的态度和口吻命令孩子,而没有把孩子视为与自己平等的独立个体,没有考虑孩子的意愿。这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和对抗情绪。反之,如果妈妈对孩子表现出应有的尊重,比如,蹲下身子和孩子沟通,放平语气和孩子协商,孩子的反应往往就大不一样。
比如,妈妈对孩子说:“你想看多久电视,才肯上床睡觉呢?妈妈想听听你的想法!”
无论孩子怎么回答,他都会给你一个具体的答案,比如想看1个小时,或半个小时。
了解孩子的想法后,你可以和孩子协商:“1个小时太长了,你已经看了1个小时了,如果再看1个小时,那你的眼睛受不了,而且你的睡眠时间就减少了1个小时,你明天会起不来的。就算你明天起得来,上课的时候也可能犯困,这对你的学习是不利的。所以,你最多只能再看10分钟!”
孩子听了你的客观分析后,就很难反驳你了。尽管他很想再看1个小时电视,但你已经给了他台阶下,他大多都会去配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