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
有位妈妈,每天下班回家都笑嘻嘻的,对孩子特别有耐心。
一天,孩子问她:“妈妈,你有烦恼吗?我怎么从没见过你不开心!”
这位妈妈说:“当然有烦恼啊,但是我的烦恼都扔在家门口那条河里,随着河水流走了。”
孩子很疑惑:“河水可以带走烦恼吗?”
妈妈说:“是的,我每天进家门前,就会把工作中的烦心事扔到河里,所以我回家就是开心的,因为我要把开心留给家人。”
在妈妈的影响下,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表现得乐观向上。
心理学研究显示:一个人若习惯将工作情绪带回家,那么他的情绪更容易暴躁,极有可能和家人产生摩擦、冲突,从而影响家庭和谐,而孩子则很可能成为这场风波中最无辜的受害者。在这方面,有很多典型的案例:
春梅是一家公司的行政经理,老板交代她给国外一位重要客户预订机票,好让对方来公司参观、洽谈业务。可是春梅粗心大意,把预订机票的日期弄错了,导致客户不能按时启程。结果,客户取消了这次行程,这也就意味着公司失去了一个可能成交的大订单。老板非常生气,把春梅痛批一顿,还扣了她的绩效奖金。春梅心里很难受,可自己犯了错,有委屈不能说,只好憋着。
下了班回到家里,见丈夫在那里玩手机,儿子在看动画片,电视的声音大得可怕。再看客厅,乱七八糟的,春梅一下子就来了火气,大声指责老公:“你回家了也不知道收拾一下客厅,你看多乱啊!看着心里就烦,就知道玩手机。”
说完了老公,春梅又把矛头对准了儿子:“你就知道看动画片,作业写了吗?电视声音那么大,你聋了吗?非要开那么大声音吗?吵死了!”
父子俩被春梅一顿骂,不由得面面相觑……
很多妈妈都是职场人士,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甚至是焦头烂额的事情。加之回到家里,有一摊子家务要自己去做,因此,难免会感到疲惫。但不管工作中受了多大委屈,有多少压力,回到家里就应该把不良情绪抛到脑后,给家人和孩子传递快乐的情绪,让孩子享受妈妈的那份快乐。
家是温暖的港湾,是温馨的爱巢,不是发泄工作情绪的场合。所以,不要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把家人和孩子搞得跟你一样不开心。作为家庭的一员,妈妈有义务去制造快乐,而不是制造紧张情绪,制造不和谐。否则,就很容易把家搞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这很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呢?
1.划清工作与家庭生活的界限,切勿混淆角色
要想做到不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你就应该做到公私分明,即在工作单位不要想着家里的事情,下班后也不要想着工作上的事情。明确了工作单位和家庭生活的界限,你才不至于混淆自己的角色,继而减少把工作压力带回家的可能性。
比如,你在公司里是一名管理者,但你回到家就不能以领导身份自居,而应该是另一半的伴侣、孩子的家长。如果你回家后,摆出一副领导的臭架子,要求家人把你当成领导一样对待,处处给另一半和孩子下命令、提要求,那就等于混淆了角色,加上工作上的烦心事,你就很容易成为给家庭制造不愉快的那个人。所以,请分清工作和家庭生活的界限,认清自己在不同场合下的角色。
2.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要学会转换情绪频道
有位职场妈妈说,她的单位和家正好在城市的对角线上,开车要一个多小时。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她总是用“上班如上坟”来形容自己。每次下班回到家,她往往身心俱疲,不想说话。她一不说话,家里的气氛就冷冰冰的,感觉特别不好。
后来,丈夫发现她回家之后总是有说有笑,偶尔还哼唱一首小曲。丈夫觉得奇怪,就问她怎么有那么大的变化,她说前段时间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广播频道,节目的两个主持人特别幽默,她开车回家的途中,就听这个频道的广播,总是被主持人逗得前仰后合。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心情就不知不觉地转换了频道,由工作上疲惫、压抑的频道,转换到轻松、愉悦的频道。
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那就是在回家的途中,要学会给自己找乐子。坐公交车或地铁的时候,可以看一看幽默笑话,可以看一看搞笑视频,还可以和朋友聊微信、打电话。只要是能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愉悦的事情,都可以尝试着去做。这样你在进家门之前,就很容易把工作上的不开心忘掉了。
3.不要在家人和孩子面前抱怨工作上的苦累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靠山,父母的心态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和成长的信心。如果妈妈下班回家后,经常跟孩子抱怨工作的不易,抱怨工作的苦累,抱怨职场的不公待遇,或者经常表露出颓废的神情,就容易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这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此,建议妈妈回家后,多聊一聊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