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可能会剥夺孩子自我反省的机会
在一个家庭教育培训课堂上,主讲老师问大家:“请问大家,你们惩罚过孩子吗?为什么要惩罚孩子?”
坐在台下的家长纷纷表示惩罚过孩子,至于为什么要惩罚孩子,大家是这样回答的:
“如果不惩罚,孩子就会继续犯错误!”
“有时候情绪失控,我没有别的办法!”
“只有惩罚,孩子才会明白自己错了,以后不再犯错!”
“我要让他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主讲老师又问家长,是否记得自己小时候受惩罚时的感受,家长们的回答是:
“是的,小时候我经常被惩罚,每次被惩罚之后,我都会心情沮丧,有时候还有愧疚感!”
“我觉得父母对我的惩罚是对的,惹他们生气了,我理应受到惩罚!”
“有时候我幻想离开家,让他们找不到我,着急得睡不着、吃不下!”
“他们越惩罚我,我越要干坏事,惹他们生气,只要不被抓住就行!”
主讲老师说,通过这些回答,大家可以看到:人在受到惩罚之后,内心是充满敌意、抗拒、愧疚感、无价值感的。而对于“我错在哪里”“下次如何避免犯错”这样的问题,受到惩罚的人似乎不会去深入思考,这就是问题所在。
惩罚往往会让孩子把精力分散到如何去报复父母上面,从而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换句话说,惩罚实际上会剥夺孩子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有没有办法代替惩罚,让孩子在犯错之后有机会去自我反省呢?可不可以让孩子承受不良行为造成的自然后果?让孩子明白: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的后果,自己应该承担,这会促使他去反思自己的行为,积极改正错误。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位母亲分享的经历,看看人为惩罚和自然惩罚带给孩子的不同影响。
有一次,女儿向我借一条围巾,说班里要排练文艺节目,需要一些道具。我对她说:“围巾可以借给你,但你要好好爱护,千万别弄脏了。”三天以后,我想起了我的围巾,并在女儿的衣柜里找到了它——上面蹭了很多粉笔末,还粘了口香糖。
我非常生气,如果当时女儿在家里,我肯定会批评她一顿,然后告诉她:这周末出游的计划取消了。
不过,等女儿放学回家时,我已经平静了很多。当我提起围巾的事情时,女儿向我道歉。一周后,女儿又来找我借围巾,说她要参加演出了。我当即拒绝道:“不行!”虽然没有多余的解释,但她知道我为什么拒绝她。
女儿有些着急了,用哀求的口吻说:“妈妈,我今天要正式演出了,围巾是重要的道具啊,求求你了,借给我好吗?”我对她说:“除非你给我写份书面保证书,保证我的围巾干干净净地回来。”女儿答应了,很认真地写了一份保证书。
在保证书里,女儿写道:“妈妈,如果你把围巾借给我,我保证不会往黑板上靠,也不允许别人把口香糖弄在围巾上,我要让它干干净净地回来。我说到做到,决不食言。”看了保证书后,我很满意。因为女儿认识到了错误,知道怎么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第二天我下班回家,围巾果然干净整洁地放在我的床头。
这是孩子承受自然惩罚的事例。其中的自然后果是,借别人的东西损坏了,物主会生气,会对他失去信任,以后不会轻易借东西给他。要想改变物主对他的看法,必须用实际行动打动物主。这比跟孩子讲一大堆道理,甚至打骂孩子有效得多。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去自我反省呢?下面我们推荐一套系统方法,帮孩子实现自我反省。
第1步:倾听并让孩子说出感受
当孩子犯了错时,你要做的是询问孩子当时的情况。比如:
“儿子,我听老师说你在学校里打了同学,我想听听你有什么要说的?”
“妈妈,那是因为乔飞用粉笔投我,所以我才拿书本砸他!”
“哦,乔飞这么对你,你不得不回击他,是吧?”
“是的。”
记住,不要先入为主地批评孩子,而要先给予他说明解释的机会,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帮孩子表达一下当时的感受,以便和孩子共情,让孩子知道你是理解他的。
第2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要
听完孩子的讲述,接着你要说出自己对事件的感受。比如,你可以对孩子说:“这件事你并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但是呢,你的处理方式不太恰当。因为对方可能是不小心的,或对方是想提醒你,让你知道他在叫你。所以,你得先问他是什么意思,搞清楚他用粉笔头砸你的目的。”
第3步:和孩子商量解决方案
既然你觉得孩子的做法不太恰当,那恰当的做法是什么呢?你可以先问孩子,让孩子自己想一个好的方法去应对“乔飞用粉笔头砸他”这件事。你还可以引导孩子:“我觉得你应该先了解他投你的目的。如果发现他是故意的,那你再警告他;如果他不听,你再做出回应,这叫先礼后兵,你觉得呢?”
第4步:和孩子达成共识
孩子得到你的建议后,可能会说:“是的,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好了,就这简单的4步,可以代替惩罚孩子,而帮孩子更好地反省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