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 树木的生态学特性

0.7.2 树木的生态学特性

树木的生态学特性是指树木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适应能力。凡是对树木生长发育有影响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其中树木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因子,称为生存因子,如光照、水分、空气等。生态因素大致可分为气候、土壤、地形和生物4大类。

1)气候因素

(1)温度 树木自种子萌发、发芽生长、开花结实,都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凡超过了树木所能忍受的极限高温和极限低温,树木就不能生长。各种不同的树木对温度的要求是不相同的,根据对温度的要求与适应范围,可以分成最喜温树木、喜温树木、耐寒树木和最耐寒树木4类。最喜温树种如橡胶树、椰子等,喜温树种如杉木、马尾松、毛竹等,耐寒树种如油松、刺槐等,最耐寒树种如落叶松、樟子松等。各种不同的树木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树木对于温度的要求和适应范围决定了树木的分布范围,一些树木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小,这就造成了这些树木仅具有较小的分布区,如橡胶树,在绝对低温小于10℃时,幼嫩组织会受轻微冻害,在5℃时出现爆皮流胶,在0℃时则严重受害,因此,橡胶树的分布范围必定是在绝对低温大于10℃的地区。

当然,橡胶树受害程度除绝对低温外,还与降温的性质、低温的持续时间、橡胶树的品种有关。有些耐寒树种在南移时,由于温度过高和缺乏必要的低温阶段,或者因湿度过大,而生长不良,如东北的红松移至南京栽培,虽然不至于死亡,但生长极差,呈灌木状。还有一些树木则对温度的要求不甚严格,适应范围比较广,如桑树,这就决定了这些树木具有较宽的分布区。

同一树木对温度的要求和适应范围随树龄和所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在通常情况下,树木随年龄的增加而适应性加强,而在幼苗和幼树阶段则适应性较弱。

(2)光照 树木对光的要求可分为3类,喜光树种、耐阴树种和中性树种。喜光树种又称阳性树种,这类树木幼年时期起就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不能忍耐庇荫的条件,如马尾松、落叶松、合欢等。耐阴树种是指在一定的庇荫条件下能正常生长发育的树木,这一类树木也称阴性树种,如云杉、冷杉、铁杉。中性树木界于阳性和阴性树木之间。

同一树木对光照的需要随生长环境、本身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在一般情况下,在干旱瘠薄环境下生长的比在肥沃湿润环境下生长的需光性要大,有些树木在幼苗阶段需要一定的庇荫条件,随年龄的增长,需光量逐渐增加。

了解树木的需光性和所能忍耐的庇荫条件对园林树木的选择和配置是十分重要的。

(3)水分 树木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分,因此水分是决定树木的生存、影响分布和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同树木对水分的要求及适应是不同的。根据对水分的需要和适应能力树木可分成3类:

①旱生树木:即在土壤干旱、空气干燥的条件下正常生长的树木,具有极强的耐旱能力,如相思树、梭梭树、木麻黄等。这类树木由于长期生长在极为干旱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适应这种环境条件的一些形态特征,如根系发达,叶常退化为膜质或针刺形,或者叶面具有厚的角质层、蜡质及绒毛等。

②湿生树木:是需要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的树木,在干旱条件下常致死或生长不良,如红树、水松、落羽杉、水蜡、乌桕等,这类树木其根系短而浅,在长期水淹条件下,树干茎部膨大,具有呼吸根。

③中生树木:介于前二者之间,大多数树木都属此类。

许多树种对水分条件的适应性很强,在干旱和低湿条件下均能生长,有时在间歇性水淹的条件下也能生长,如旱柳、柽柳、紫穗槐等。一些树木则对水分的适应幅度较小,既不耐干旱,也不耐水湿,如白玉兰、杉木等。

了解树木对水分的需要和适应性对于在不同条件下选择不同树木造园是很重要的。如合欢能耐干旱瘠薄,但不耐水湿,在选择立地的时候就应该注意,不要栽植在地势低洼容易积水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

(4)空气 绿色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树木有净化空气的功用,近年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给人类和树木造成的危害也日趋严重。树木对大气污染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了解树木对烟尘、有害气体的抗性,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选择城市和工矿企业的绿化树木,特别是一些化工厂和排放有害气体较多的工厂,必须选择抗性强的树木,如臭椿、杨树、冷杉、悬铃木等,而不能选择抗性弱的树木,如雪松、梅等。

(5)风 风对树木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大风或台风对树木的机械损伤,吹折主干,长期生长在风口的树种形成偏冠、偏心材。风对树木有利的方面表现在:风媒树木以风为传粉的媒介,风播的果实靠风力传播。风对树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的,如长时间的旱风,使空气变得干燥,增强蒸腾作用使树木枯萎等。

风对树木虽然有不利的影响,但人们却又利用树木来防止风对树木的危害,如营造防风林,一些树种在孤立的状态下抗风力是很差的,但成片营造增强了这种能力,如浅根的刺槐。

2)土壤因素

土壤的水分、肥力、通气、温度、酸碱度及微生物等条件都影响着树木的分布及其生长发育。土壤的酸碱度以pH值表示,pH值等于7为中性,小于7为酸性,高于7则为碱性。一些树木要求生于酸性土壤上,pH值小于6.8为宜,如马尾松、杜鹃花、茶树、油茶等。这些树木为酸性土壤的指示树木,这类树木在盐碱土或钙质土上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而有些树木则在钙质土上生长最佳,成为石灰岩山地的主要树木,如侧柏、柏木等。有些树木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大,既能在酸性土上生长,也能在中性土、钙质土及轻盐碱土上生长,如刺槐、楝树、黄连木等,还有的树木能在盐碱土上生长,如柽柳、紫穗槐、梭梭树等。

3)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包括海拔高度、坡向、坡位、坡度等。地形的变化影响气候、土壤及生物等因素的变化,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尤为明显。在这些因素中,特别是海拔高度和坡向对树木的分布影响最大,南坡(阳坡)日照时间长、温度高、湿度较低,常分布阳性旱生树木,而北坡(阴坡)日照时间短,温度相对较低,常分布耐阴湿的树木。

4)生物因素

在自然界中,树木和其他树木生长在一起,相互间关系密切,不同种类的树木之间既有有益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如同为喜光树木,彼此间便因争夺光照而发生激烈的竞争。因此,在利用树木造景时,应充分考虑树木对环境的需求。

充分了解和掌握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用于生产实践能做到适地适树,避免造成损失和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