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苹果亚科Maloideae Weber.
1)火棘属Pyracantha Roem.
常绿灌木;枝常有棘刺。单叶互生,有短柄;托叶小,早落。花白色,小而多,成复伞房花序;雄蕊20;心皮5,腹面离生,背有1/2连于萼筒。梨果形小,红色或橘红色,内含5小硬核。
本属有10种,分布于亚洲东部至欧洲南部;中国7种,分布于西南地区。
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Li.(图2.8.19)
形态:常绿灌木,高约3 m。枝拱形下垂,幼时有锈色短柔毛,短侧枝常成刺状。叶倒卵形至倒卵状长椭圆形,长1.5~6 cm,先端圆钝微凹,有时有短尖头,基部楔形,具圆钝锯齿,近基部全缘,两面无毛。花白色。径约1 cm,复伞房花序。果近球形,红色,径约5 mm。花期5月,果熟期9—10月。
分布:西北、华北南部、华中,至两广、云贵。
习性:喜光,不耐寒,要求土壤排水良好。
繁殖:种子繁殖,也可扦插和嫁接繁殖。
应用:本种枝叶茂盛,初夏白花繁密,入秋果红如火,在庭园中常作绿篱及基础种植材料,也可丛植或孤植草地边缘或园路转角处。

图2.8.19 火棘

图2.8.20 山楂
2)山楂属Crataegus L.
落叶乔木或灌木,稀半常绿,常具枝刺,单叶互生,有粗锯齿或缺裂,托叶大。花白色,稀淡红色,伞房花序顶生;子房半下位,每室1胚珠,梨果具明显的皮孔,内果皮硬化形成1~5骨质小核,每小核1种子,花萼在果时宿存,反曲。
本属约1 000种,主产北美温带地区,中国约17种。
暮春开白花,果在秋冬成熟时为红色、黄色或蓝黑色,供观赏或食用。
(1)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图2.8.20)
形态:小乔木,高达6 m。叶三角状卵形或菱状卵形,长5~10 cm,4~9羽状深裂,下部开裂有时几近中脉,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裂片具不规则尖锐重锯齿,上、下两面沿中脉疏生毛;叶柄长2~6 cm,花序有毛,梨果近球形,径约1.5 cm,成熟时红色,皮孔白色。花期5—6月,果熟期8—11月。
分布:华北、西北等地,多栽培。朝鲜、苏联远东地区也产。
习性:喜光、耐寒、耐旱,多生于砂岩、石灰岩山地,叶在秋季变黄,后脱落。
繁殖:种子繁殖,也可扦插和嫁接繁殖。
应用:暮春开白花,具一定观赏价值,耐修剪,可片植、孤植或修剪成绿篱。

图2.8.21 湖北山楂
(2)湖北山楂Crataegus hupehensis Sarg(图2.8.21)
形态:小乔木,高达8 m。叶卵形或菱状卵形,长3.5~10 cm,宽2.5~8 m,中上部有3~5不规则羽状浅裂,有时中部深裂,基部宽楔形、截形或近圆形,下面脉腋有簇生毛;叶柄长1~4 cm,梨果成熟时暗红色,花期5月。
分布:西北地区和长江流域。
习性:耐寒,耐半阴,耐干旱,喜土壤肥沃。
繁殖:种子繁殖,也可扦插和嫁接繁殖。
应用:同山楂。
3)石楠属Photinia Lindl.
落叶或常绿,乔木或灌木。芽小,芽鳞覆瓦状排列。叶互生,具锯齿,稀全缘;有托叶。花两性;伞形、伞房或复伞房花序,稀聚伞花序、顶生。
梨果小,微肉质,顶部或上部与萼筒分离。种子直立,子叶平凹。花萼宿存。
本属约60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南部。中国约40种。
花序密集,夏季开白花,秋季结多数红色小果,供观赏。木材坚韧,可作伞柄、秤杆、算盘珠、家具、农具等用。

图2.8.22 石楠
(1)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图2.8.22)
形态:常绿小乔木,高达6(12)m。小枝无毛。叶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9~22 cm,先端渐尖,基部圆或宽楔形,具细腺齿,幼时中脉被绒毛,后脱落;侧脉25~30对;叶柄粗,长2~4 cm,幼时被绒毛,后脱落,复伞房花序,径10~16 cm;总梗及花梗无毛,花梗长3~5 mm;萼无毛;花瓣近圆形;花柱2(3),基部连合,子房顶部被柔毛。果球形,径5~6 mm,红色。种子1,卵形,长2 mm,棕色,平滑。花期4—5月,果期10月。
分布:陕西秦岭、甘肃南部、河南大别山、安徽淮河流域以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
习性: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能耐-15℃低温。耐干旱瘠薄,能生于石缝中,不耐水湿。
繁殖:种子繁殖,也可扦插和嫁接繁殖。
应用:树冠球形,枝叶浓密苍翠,老叶变红后脱落,新叶嫩红或绿,春华秋实,为美丽观赏树,宜于草坪中央孤植,形成大球冠类树。也可根据需要修剪成不同冠径的石楠球,植于建筑物前,或与其他树种配置形成不同层次。
(2)光叶石楠Photinia glabra(Thunb.)Maxim.(图2.8.23)
形态:常绿乔木,高达10 m;小枝灰黑色,无毛。叶革质,椭圆形、矩圆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长5~9 cm,宽2~4 cm,边缘有浅钝的细锯齿,两面无毛。复伞房花序生于枝顶,均无毛,花白色。梨果卵形,长约5 mm,成熟时鲜红色,无毛。

图2.8.23 光叶石楠
分布: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越南、缅甸、泰国和日本也有分布。
习性:通常生于常绿阔叶林中。
繁殖:种子繁殖,也可扦插和嫁接繁殖。
应用:该种叶在脱落前变成鲜红色,美丽;果在秋季红色,且宿存时间较长,为优良的观花、观果树种。在园林中适合群植、片植、孤植,也可修剪作绿篱。
(3)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Red Robinsion’
形态:为常绿小乔木,高达12 m,株形紧凑,叶革质,长椭圆至倒卵状椭圆形,有锯齿,新叶亮红色,复伞房花序,仲夏至夏末开白色小花。浆果红色。喜温暖、湿润气候及微酸性土壤,不耐水湿,稍耐寒,短期可耐-25℃以上(地栽苗)低温,耐土壤贫瘠,在微酸、微碱土壤中均生长良好,抗逆性强,适生范围广,从黄河以南至广东均可正常生长,病虫害较少,与中国的原生石楠相比表现出较强的杂交生长优势。生长速度快,萌发率高,枝多叶茂,极耐修剪。
分布:长江以南地区,在青岛市也有栽培。
习性:红叶石楠一年中基本上萌发3~4次,新芽萌发时,新梢及嫩叶均鲜红夺目,且红得极富光泽和亮度。春至夏,一般抽枝2次,新叶从淡象牙红至鲜亮红再至淡红、再转绿,第一次历时近月余,夏前一次历时稍短;至盛夏,叶色则转深绿(夏季高温期较长,则绿叶期延长);至初秋,可萌芽1~2次,至10月下旬停止发芽抽枝,叶子从11月下旬开始转绿。如果在10月中旬再次修剪一次,则发出的新芽红叶期可保持整个冬天;至次年春暖花开时才逐渐转成绿色。
繁殖: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及嫁接繁殖。
应用:红叶石楠枝叶疏密有致,可自然形成散球状小乔木,如修剪则可成高球形、柱形、绿篱形、矮拼球形等,均仪态万千,鲜艳夺目。
4)枇杷属Eriobotrya Lindl.
常绿乔灌木。叶革质,具粗锯齿,羽状侧脉直至锯齿之先端;叶柄短。圆锥花序,顶生,密被绒毛;花萼裂片先端尖,花瓣5,白色,内果皮质薄;种子形大。
本属约18种,产东亚。中国各地均产。
枇杷Eriobotrya joponica(Thunb.)Lindl.(图2.8.24)

图2.8.24 枇杷
形态:小乔木。小枝粗壮,被锈色绒毛。叶倒卵状披针形、矩圆状椭圆形,长9~22 cm,先端尖,基部窄楔形,疏生粗锯齿,下面密被灰黄色或锈黄色绒毛;叶柄甚短。花序密被锈黄色绒毛,花有香味。梨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黄色或橙色,长3~4 cm。花期9—12月,翌年4—6月果熟。
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安徽南部、江苏(洞庭山名产)、浙江(塘栖名产)、福建(莆田名产),西至四川、陕西南部、贵州,南至广东、广西,在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区栽培。
习性:稍耐阴,深根性,较耐盐碱,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年平均气温15℃以上,年降雨量1 000 mm以上,以排水良好、富腐殖质的中性或酸性土壤为宜,生长快。品种颇多,以“白沙枇杷”为最优良。
繁殖: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及嫁接繁殖。
应用:木材结构细,有韧性,比重0.69~0.81,果食用,甜美多汁,或酿酒;叶、种仁含氰化物(有毒),可入药止咳。绿叶常青,供园林观赏。
5)苹果属Malus Mill.
落叶乔木或灌木,稀半常绿。叶缘有锯齿或缺裂。有限花序呈伞形总状;花瓣红色,或近白色;花柱2~5,基部连合,花药通常黄色。梨果,果肉内无或微有石细胞;种子褐色。
本属约35种,产于北温带。中国有20种。多为果树、观赏树或果树砧木。
(1)苹果Malus pumila Mill.(图2.8.25)
形态:乔木,高达15 m,栽培品种之主干短,树冠球形。冬芽形扁,贴近小枝;幼枝密被灰白色绒毛。叶两面有毛,老叶上面无毛,暗绿色,花梗、花萼密被灰白色绒毛,花萼裂片较萼筒长,先端渐尖。梨果扁球形或近球形,两端均凹陷,顶端有脊,花萼宿存;果柄较短,肥厚隆起。
分布:东北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西南各地普遍栽培,华北栽培最盛;河北西部山区海拔1 600 m以下野生。
习性:喜生于肥沃砂质土。
繁殖:嫁接繁殖。
应用:果食用或酿酒。可观果和做盆景观赏。
(2)海棠Malus spectabilis Ait.Borkh.(图2.8.26)
形态:小乔木。叶椭圆形、矩圆状椭圆形,长5~8 cm,先端渐短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锯齿贴近叶缘,上面有光泽,幼叶下面有毛,后渐无毛;叶柄长1~3 cm,有毛。花萼裂片三角状卵形,先端尖,较萼筒为短,花柄长2~3 cm。果黄色,近球形,径约2 cm,基部不凹陷,花萼宿存。
分布:华北、华东习见栽培。
习性:喜光,耐寒,不耐干旱和水涝,对土壤要求不严。
繁殖:种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
应用:花艳丽,果成熟时红色,为优美观赏树。
(3)野海棠(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Pamp)Rehd(图2.8.27)
形态:小乔木。幼枝有毛,后渐无毛。叶卵形或矩圆状卵形,长3.5~11 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锯齿细尖,下面沿中脉微被毛;叶柄长1~3 cm,微被毛。花柄长3~4 cm,花萼裂片三角状卵形,较萼筒为短或等长,尖或渐尖,紫色,无毛;花蕾粉红色,盛开时近白色;花柱3~4。果球形或椭圆形,径约1 cm,绿黄色,有红晕;花萼早落。
分布:长江流域各地,陕西、甘肃,西至四川、云南,南至福建;山区习见,海拔2 000 m以下,生长在山坡林中,以东南坡较多。
习性、繁殖同海棠。
应用:果酿酒,嫩叶干后可代茶叶,味微苦涩,俗称“海棠茶”;花芳香、艳丽,供观赏。长江流域以南,可为花红之砧木。
(4)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 Koehne
形态:与野海棠接近,花红艳。
分布:长江流域至西南各地均有栽培。
习性、繁殖同海棠。
应用:各类园林绿地观赏。
(5)裂叶海棠(三叶海棠)Malus sieboldii(Reg.)Rehd.(图2.8.28)

图2.8.25 苹果

图2.8.26 海棠花
1.花枝 2.果枝

图2.8.27 野海棠

图2.8.28 裂叶海棠
形态:小乔木或灌木,幼枝密被毛,后渐脱落无毛。叶椭圆状矩圆形,长3~8 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不规则尖锯齿,长枝及萌芽枝之叶3(5)裂,短枝之叶不裂,下面沿叶脉有毛;叶柄长1~2 cm,有毛。花白色。果球形,径6~8 mm,红色或褐黄色;果柄长2~3 cm。
分布:辽宁以南、长江流域,南至广西海拔1 000 m以下,西至四川。日本亦产。
习性:喜阳光充足,耐寒性较强,不耐干旱和水涝,对土壤要求不严。
繁殖:播种繁殖,亦可用扦插和嫁接繁殖。
应用:供观赏,可为苹果之砧木。海棠类植物花色丰富,或艳丽或洁白,果成熟时通常红色,均极富观赏性。在园林中常作观花观果树种栽培。
6)木瓜属Chaenomeles Lindl.
落叶或半常绿灌木、小乔木。常具枝刺;冬芽形小,芽鳞2。单叶互生或簇生,锯齿尖或钝,花单生或簇生,花萼5裂,花瓣形大;果形大,种子多数,褐色。
本属4种,日本1种,中国3种。
用播种、压条、嫁接繁殖;供观赏。果可食。

图2.8.29 贴梗海棠
1.花枝 2.枝叶 3.果枝
4.花纵剖 5.果横切
(1)贴梗海棠(皱皮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Nakai)(图2.8.29)
形态:灌木,具枝刺。叶卵形或矩圆形,长3~8 cm,先端尖,基部窄楔形,锯齿锐尖;托叶近圆形或肾形。花簇生于无叶之短枝上,深红色、粉红色或白色。果球形或卵圆形,长3~5 cm,黄色或黄绿色,有香味。花期3—4月,10月果熟。
分布:南北各地栽培。
习性:喜阳光充足,耐寒性较强,不耐干旱和水涝,对土壤要求不严。
繁殖:春秋时节用老枝扦插,易成活,分根亦可。
应用:供观赏。
(2)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Thovm)Koehne(图2.8.30)
形态:落叶小乔木,高达10 m;树皮成不规则薄片剥落,内皮橙黄色或褐黄色,光滑。托叶披针形,具毛齿,其尖端有腺点,早落。叶卵状椭圆形或卵圆形,长5~10 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锯齿细尖,尖端有腺点,幼叶下面密被绒毛,老叶无毛。花单生,淡粉红色;花萼裂片具细齿,反曲。果矩圆形,长6.5~15 cm,近木质。花期4—5月,8—10月果熟。

图2.8.30 木瓜
1.花枝 2.叶缘 3.去花瓣的花
4.花瓣 5.雄蕊 6.雌蕊
7.果 8.种子
分布:华东、华中地区习见栽培,广州亦有栽培。
习性:同贴梗海棠。
繁殖:播种繁殖,亦可用扦插和嫁接繁殖。
应用:春花红艳,供观赏;果鲜黄或深黄,有浓香,为室内陈设,可食及入药;种子可榨油,种仁含油量66%,可食。
7)梨属Pyrus L.
落叶稀半常绿乔木,稀灌木,有时具枝刺。芽通常圆锥形,先端尖。叶具锯齿或全缘,稀浅裂,伞形总状或伞房花序;花白色,稀粉红色,花瓣有爪;花药通常红色,花柱2~5,分离,子房2~5心皮,合生,2~5室,每室2胚珠。梨果具显著的皮孔,果肉多石细胞。
本属约30种,主产于北温带,中国有16种。
抗盐性和耐湿性均较强。
春花如雪,秋叶美丽,供观赏,木材细致坚硬,供家具及工艺品用。

图2.8.31 豆梨
(1)豆梨Pyrus calleryana Decne.(图2.8.31)
形态:小乔木,高10 m。具枝刺。叶卵圆形、宽卵形,长3.8~10 cm,宽2.5~7.6 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成宽楔形,具圆钝锯齿,无毛,花柱2~3。梨果球形,褐色,径约1 cm,果柄细,长1.5~3 cm,花萼脱落。花期3—4月。
分布:长江流域各地、河南,南至海南。山野习见。
习性:喜阳光充足,耐寒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
繁殖:种子繁殖,亦可用扦插和嫁接繁殖。
应用:抗病虫害和繁殖能力强,常用作栽培梨树品种的砧木。
(2)杜梨(棠梨)Pyrus betulifolia Bunge.(图2.8.32)
形态:小乔木,高达10 m,有枝刺。幼枝、幼叶、花序均密被白色绒毛,后渐脱落。叶菱状卵形,长2.6~8 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粗锯齿锐尖;叶柄长1.5~4 cm。花柱2~3。梨果近球形,径1~1.5 cm,褐色,有淡色皮孔;果柄长1.1~2.2 cm;花萼早落。花期4月,果熟期9月。
分布:东北南部、内蒙古、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各地,山野习见。
习性:喜光,深根性,耐干旱瘠薄,抗寒性、抗盐碱性亦强,生于阳坡、沟谷或林缘。
繁殖:用种子或分根繁殖。
应用:木材红褐色,坚硬致密,纹理直,供家具、细木工用材;为白梨等栽培树之砧木,可促进提早结实,并连年丰产;树皮可提制栲胶;又可为华北地区防护林及沙荒造林树种。
(3)沙梨Pyrus pyrifolia Nakai.(图2.8.33)

图2.8.32 杜梨

图2.8.33 沙梨
形态:乔木,高达15 m。2年生枝紫褐色或暗褐色。叶矩圆形,稀心形,无毛,芒状锯齿贴近叶缘;叶柄长3~4.5 cm。花萼裂片渐长尖,较萼筒长1倍;花柱5,稀4,无毛。果近球形,径约4 cm,褐色,有淡色皮孔;果肉较脆;花萼脱落。花期4月,果熟期9月。
分布:长江流域各地,西至四川、云南,南至广东、广西。多优良变种及品种,栽培于南方温暖多雨地区,形成南方梨或沙梨系统;如浙江台州之箬包梨,湖州之鹅蛋白,安徽南部之雪梨,砀山之紫酥梨,广东惠阳之酥梨。
习性:喜阳光充足,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
繁殖:种子繁殖,亦可用扦插和嫁接繁殖。
应用:用于各类园林绿化。果实甜美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