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 园林树木配置
1)园林树木配置的原则
园林树木的配置,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艺术问题。如果我们把造园比作一个舞台,那么园中的主角就是树木,造园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树木的配置,所以树木的合理配置是造园中最难的。宋代欧阳修在《谢判官幽谷种花》中写道:“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明代陆绍珩于《醉古堂剑扫》中写道:“栽花种树,全凭诗格取裁。”意思是说,园林内种植花草树木,就像诗篇一样应具韵律,并与环境相协调,不容草率从事。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置追求自我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审美意识。老子、庄子的哲学理论提倡师法自然,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花木的欣赏方面,除了其视觉实用功能之外,将自己的情感寄予其上,赋予植物人的情操。在园林植物的布置上主张疏密有致,高下有情。在植物选择上也十分重视植物之品格,且常与之比拟,与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植松意岁寒经隆冬而不凋,傲霜斗雪,苍劲有力;植柳则意味情意绵绵,依依不舍。
在古典园林中的景,常常以植物命题,又以建筑为标志,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玉兰堂,狮子林的问梅阁,留园的闻木犀香轩等。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树木的配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①花卉树木的应用过于单一,常常限于几种名花名草。
②园中的建筑、假山等非生物因素的设施比例过大,成为园景中构图的中心和造景的依据,植物只是作为配角,仅起点缀的作用。
人们对植物造景的认识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对美的欣赏和享受上,而且已经意识到植物造景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中国现代园林发展较慢,为尽快跟上国际步伐,应大力提倡运用丰富的植物资源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因此,在树种的选择与配置上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多样统一的原则 指植物配置要求个体和群体、局部和整体在体形、体量、色彩、姿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同时要求统一中有变化,尽量采用植物材料,但不是种类越多越好,使不同的景点具有不同的特点。
(2)主次分明的原则 植物配置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在立面上,都要根据形态、高低、大小、落叶还是常绿等景观要素合理设计,做到主次分明,疏朗有致。
(3)远期、近期相结合的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的,应充分考虑到植物的习性和物候等因素。
(4)因地、因景制宜的原则 充分考虑环境和景观的要求,以及植物本身的特性,包括生物生态学特性、季相、色相等变化。树种的色彩美在园林中的效果最为明显,在树种配置时要求四季常青,季相变化明显,并且花开不断。因为任何一个公园或居民区的绿化,总不能春季百花齐放,而其他季节则一花不放,显得十分单调、寂寞。所谓“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或“春风桃李、夏日榴花、秋水月桂、冬雪寒梅”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代人民就很重视树木的季相变化和各种花期的配合。莫教一日不花开确实不容易做到,因为大部分树木的开花期多集中在春、夏两季,过了夏季,开花的树种就逐渐少了。因此,在园林中配置树木时,要特别注意夏季以后观花、观叶树种的配置,要掌握好各种树种的开花期,做好协调安排。为了体现强烈的四季不同特色,可采用各种配置方法来丰富每一个季相,如以白玉兰、碧桃、樱花、海棠等作为春季的重点;以荷花、玉兰、紫薇、石榴、月季花、桂花、夹竹桃等体现夏秋的特点;以银杏、鸡爪槭、七叶树、枫香树、无患子、卫矛等红叶、黄叶体现深秋景色;以黄瑞香、蜡梅、茶花、梅花、南天竹等点缀冬景,其色彩效果十分鲜明,也体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实践证明,一个植物景点,以具有两季左右的鲜明色彩效果为最好。
对于植物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植物的特性,充分利用中国野生园林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多用乡土植物,根据造景的需要来选择植物,合理地配置。在配置中,向大自然学习,从中汲取自然界中美的组合,加以提炼、实践,应用到园林中去。
(5)美观、实用、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园林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美化、保护和改善环境,为人们创造一个优美、宁静、舒适的环境。美观应该给予较多的考虑。所谓实用,即在考虑到发挥园林综合功能时,应重点满足该树种在配置时的主要目的。如道路两侧栽植的树种,应符合行道树的树种选择条件与配置要求;在公园栽植的树种,应给人以鲜艳、愉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感觉等。此外,有许多树种具有各种经济用途,应当对生长快、材质好的速生、珍贵、优质树种加以重视和应用。
(6)树木特性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原则 树木的特性包括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两个方面。
生物学特性即树种在生长过程中其形态和生长发育上所表现的特点和特性需要的综合。包括树木的外形、生长速度、寿命长短、繁殖方式及开花结实的特点等。这些特点在配置时必须与环境相协调,以增加园林的整体美。如在自然式园林中,树形应采用具有自然风格的树种。在整形式园林中则应选择较整齐或有一定几何形状的树种。在庭园中作中心植的孤植树可配置寿命较长的慢生树种。在不同的形式结构与色彩的建筑物前,应采用不同树形、体量以及色彩的树种,以便与建筑物协调或对比衬托。
生态学特性即树种同外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不同要求和适应能力,如对气温、水分、土壤和光照等的要求。每一个树种都有它的适生条件,所以在树种选择与配置时,一定要做到适地适树,最好多采用乡土树种。在设计时要注意树种的喜光程度、耐寒程度及土层的厚度、土壤的酸碱度和干湿程度等,还要注意病虫害的预防。总之,树种选择应以树种的本身特性及其生态条件作为基本因素来考虑。
(7)色彩调和的原则 园林树木的花、果、叶都具有不同的色彩,而且同一种树的花、果、叶的色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季节的转移做有规律的变化。如叶具有淡绿、浓绿、红叶、黄叶之分,花、果亦具有红、黄、紫、白各色。因此在树种配置时,不要在同一时期出现单一色彩的花、果、叶,而形成单调无味的感觉。要注意色彩的调和与变化,使各种景色在不同的时期交错出现。
(8)高度重视种间关系 在树木配置时要充分注意树种的种间关系,如梨、山楂和桧柏配置在一起会导致梨锈病和山楂锈病加剧,因桧柏是梨锈病病原菌的中间寄生。
2)配置实例
典型的例子很多,如北京的天坛,大片的侧柏和桧柏与皇穹宇、祈年殿的汉白玉石台栏杆和青砖石路形成强烈的烘托,充分突出了主体建筑,很好地表达了主题思想。大片柏林形成了肃静清幽的气氛,而祈年殿、皇穹宇及天坛等在建筑形式上、色彩上均与柏林互相呼应,出色地表现了“大地与天通灵”的主题。而天坛的地下水位较高,侧柏及桧柏能很好地适应这个环境,因此这是配置上既符合树种习性又能充分发挥观赏特性的优秀实例,而且这种配置在管理方面十分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