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4 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
地下茎单轴型,秆散生,乔木状,节间分枝一侧有沟槽;每节通常2分枝,秆箨早落;叶片较小,有细锯或一边全缘,带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小横脉明显。
本属约50种,主产于中国黄河流域以南至南岭山地为分布中心。少数种类延伸至印度及中南半岛,日本、朝鲜、俄罗斯、北非、北美、欧洲各国广为引种栽培。
1)毛竹(楠竹、孟宗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Pubescens’(图2.92.9)

图2.92.9 毛竹
1.秆箨 2.叶枝 3.花枝
形态:秆高达20 m,径达16 cm或更粗,秆基部节间短,中部节间可达40 cm;新秆密被细柔毛,有白粉;分枝以下秆环不明显,箨环隆起。笋期3月下旬至4月;秆箨长于节间,褐紫色,密被棕褐色毛和深褐色斑点,斑点常块状分布;箨耳小,毛发达;箨叶较短,长三角形至披针形,每小枝保留2~3叶;叶片较小,长4~11 cm,宽0.5~1.2 cm;复穗状花序具叶状佛焰苞;长1.6~3 cm,背部有毛,每小穗具2小花,仅一朵发育。颖果长2~3 cm。幼苗分蘖丛生,每小枝7~14叶;叶片大,长10~18 cm,宽2~4.2 cm。
分布:产于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河南东南部大别山区、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东北部、贵州、广西北部、广东北部;多生于海拔1 000 m以下山地。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引种栽培,秦岭南坡汉中地区引种后生长正常。日本、美国、俄罗斯及欧洲各国有引种栽培。
习性:适生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在分布范围内,年平均温度15~20℃,1月平均温度1~8℃,年降水量800~1 000 mm,对土壤要求高于一般树种,在厚层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喜湿润,但不耐水淹;沙荒石砾地、盐碱地和低洼积水的地方生长不良。
繁殖:分株繁殖。
应用:为优良绿化树种。
栽培品种:
(1)花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Tao Kiang’ 为毛竹的栽培品种。秆节间绿色,具宽窄不一的黄色纵条纹。为优良绿化树种。
(2)绿槽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Viridisulcata’ 为毛竹的栽培品种。秆节间黄色,沟槽绿色。为优良绿化树种。
2)桂竹(五月季竹、麦黄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d.et Zucc.(图2.92.10)

图2.92.10 桂竹
形态:秆高达20 m,径可达14~16 cm,中部最长节间长达40 cm;新秆,老秆均为深绿色,无白粉,无毛,笋期5月中下旬;秆箨密被近黑色的斑点,疏生直立硬毛;两侧或一侧有箨耳,箨耳较小,有弯曲的长毛,下部秆箨常无箨耳;箨舌先端有纤毛;箨叶带状,橘红色而有绿色边带,平直或微皱,下垂;每上枝5~6叶,有叶耳和长
毛,后渐脱落;叶片长7~15 cm。宽1.3~2.3 cm。
分布:产于黄河流域以南各地。日本、美国、俄罗斯及欧洲各地引种栽培。
习性:为中国竹类植物中分布最广的一种,适生范围大,抗性较强,能耐-18℃的低温,多生于山坡下部和平地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在黏重土壤上生长较差。
繁殖:分株繁殖。
应用:竹秆粗大通直,材质坚韧,篾性好,用途很广,仅次于毛竹,供建筑、家具、柄材等用;桂竹早年引入日本,现世界各地广泛栽培,被誉为材质最佳竹种。在日本,桂竹林面积约占竹林总面积的42%。
桂竹易遭病菌Asterinella hingensis危害,使竹秆具紫褐色或淡褐色斑点,俗称斑竹,并命名为Ph.bambusoides f.tanakae,常栽培作为观赏竹种。斑竹实为病菌引起,1年生新竹均无斑点,其后逐渐感染,病斑增多,使观赏价值增高。
栽培品种:
(1)寿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Shouzhu’ 新秆被白粉。产于四川及湖南。
(2)黄槽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Castlloniinversa’ 秆绿色,沟槽黄色。
3)黄槽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McClure.
形态:秆高9 m,径4 cm,中部节间长约39 cm,新秆被白粉及柔毛,分枝一侧沟槽为黄,笋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秆箨绿色,有淡黄色纵条纹,散生褐色小斑点,或近无斑点,箨耳由箨叶基部延伸而成,与箨鞘顶端明显相连,每小枝2叶,叶长12 cm,宽1.4 cm。

图2.92.11 金镶玉竹
1.竿 2.枝叶 3.笋 4.笋箨
栽培品种:
(1)京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Pekinensis’ 全秆绿色,无黄色纵条纹。
(2)金镶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Spectabilis’ 秆金黄色,沟槽绿色。(图2.92.11)
分布:产于北京、江苏、浙江,美国引种栽培。
习性: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本种和栽培品种抗寒性强,可在北京、山东等地露地越冬。
繁殖:分株繁殖。
应用:多栽培供观赏;笋可食用。
4)人面竹Phyllostachys aurea Carr.ex A.et C.Riv.(图2.92.12)
形态:秆高5~12 m,径2~3 cm,近基部或中部以下数节常呈畸形缩短,节间肿胀或缢缩,节有时斜歪,中部正常节间长15~30 cm,笋期5月中旬;秆箨淡褐色,微带红色,边缘常枯焦,无毛,仅基底部有细毛,疏被褐色小斑点或小斑块;无箨耳和毛;箨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12 cm,宽1~1.8 cm。

图2.92.12 人面竹
分布:产于西北、长江流域、华中、两广,多生于海拔700 m以下山地;日本、美国、俄罗斯、欧洲及拉丁美洲各国引种栽培。
习性:抗寒性较强,能耐-18℃低温,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广。
繁殖:分株繁殖。
应用:各地园林绿化广为栽培。竹竿可作手杖、钓鱼竿和制作小型工艺品等用;笋味鲜美,供食用。
5)金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 Carr.A.et C.Riv.(图2.92.13)

图2.92.13 金竹
1.秆箨 2.叶枝 3.节间
形态:秆高7~8 m,径3~4 cm,中部节间长20~30 cm;新秆金黄色,节间具绿色纵条纹,分枝以下秆环不明显,秆壁在扩大镜下可见晶状小点。笋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秆箨底色为黄绿色或淡褐色,无毛,被褐色或紫色斑点,有绿色脉纹;无箨耳和毛;箨叶带状撤针形,有橘红色边带,平直,下垂,每小枝2~6叶,有叶耳和长
毛,宿存或部分脱落;叶片长6~16 cm,宽1~2.2 cm。
栽培品种:
槽里黄刚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Houzeauana’,与原种的区别是秆、节间绿色,沟槽绿黄色。
分布: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等地,美国引种栽培。
习性: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本种和栽培品种抗寒性强,可在北京、山东等地露地越冬。
繁殖:分株繁殖。
应用:竹秆金黄色,颇为美观,常栽培供观赏。
6)紫竹(乌竹、黑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形态:秆高3~6 m,径2~4 cm,中部节间长25~30 cm;新秆密被细柔毛,有白粉;1年后秆渐变为紫黑色。笋期4月下旬;秆箨短于节间,淡紫红色或绿褐色,密被淡褐色毛,无斑点;箨耳发达,长椭圆形,紫黑色,有弯曲长毛,箨舌紫色,箨叶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绿色,有多数紫色脉纹。每小枝2~3叶,叶片长4~10 cm,宽1~1.5 cm。
分布:黄河流域以南各地广为栽培,西至四川、云南、贵州,南至广东、广西。日本、朝鲜、印度及欧美各国都有引种栽培。
习性:耐寒性较强,耐-20℃低温,北京栽培能安全越冬。
繁殖:分株繁殖。
应用:多栽培供观赏,竹材较坚韧,供小型竹制家具、手杖、伞柄、乐器及美术工艺品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