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热点直击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中“新时代”一词出现率极高,共35次,有3次出现在小标题中。
这个新时代,“新”就新在:它是中国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是我们国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新时代里,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言行会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生存的家园会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的社会道德、民俗民风亦会发生巨大变化!
名师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共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新时代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城市的,又是乡村的;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作为新时代中国人的一分子,我们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更新:更新我们的思想,更新我们的观念,更新我们的见闻,更新我们的言行……我们,将成为新时代的一部分!
对此,你怎么看?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看法,叙写你的见闻。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立意方向
新时代是时下一个很热门的话题,相信每位中学生都不会感到陌生。但要理解新时代“新”在何处及其具体内涵,就必须对十九大有关文件精神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十九大所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中国正处于伟大的历史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使发展更趋平衡、更加充分;我们的工作任务发生了转变,我们要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全人类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这样的时代,令人鼓舞,令人期待!
关于新时代这一话题,值得分析的内容很多,这样几个点更值得我们关注。
一、“平衡、充分”的发展
发展不充分,势必让所谓的发展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人民生活水平难以得到质的提升。发展不平衡,势必造成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生活上的差距,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只有充分、平衡发展,才能带来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二、“全民、共同”的富裕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主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有道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改革开放走过40年的历程,我们理当让全体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全国人民共同获取经济飞速发展的实惠,让全体中华儿女感受到新时代的融融春意!
三、“小康、强国”的目标
今天,我们不再纠结于温饱,不再惶恐于受外族的欺侮和凌辱,因为我们已经即将建成小康社会,已经以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强国绝不仅仅指的是物质上的富裕、经济上的飞跃和军事上的强悍,更包括我们各种软实力上的提升,我们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等亦当走在世界的前列。
四、“世界、人类”的视野
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已经不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局限于14亿中国人,而是要昂首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要为全人类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便是要与世界分享中国人的智慧、技术和利益,我们将在世界的舞台上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归结起来,这道作文题可从如下角度立意。
角度一 文化自信,凸显新时代的气象
文化自信说起来似乎有些抽象,其实它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个细节当中。就像我们的很多企业名称、产品品牌、商品标识,明明土生土长,却偏要起个连外国人都看不懂的洋名。这多多少少体现出设计者的一种崇洋媚外、文化自卑的心理。与此相对的是,一些民族品牌日益体现出文化自信、品牌自信。如比亚迪汽车,敢为天下先,设计出中文按键和中文车标,彰显出的正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使我们的新时代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角度二 公交进村,缩小城乡差距
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首先体现在城乡差异上。谈及城乡差异,道路交通是回避不开的话题。因此,解决农村人行路难的问题是使农村摆脱落后面貌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村村通公交”便是典型的例子。路修好了,通客车了,拉近的不仅是城乡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城乡居民的心理距离。
角度三 摆脱贫困,致力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短短40年间,中国让数以亿计的贫困者摆脱了贫困,更让越来越多的国民走向富裕。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富足,更追求精神上的丰盈。我们的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诸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摆脱贫困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部分富裕到追求全民共同富裕,中国政府正领导全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角度四 “一带一路”,彰显大国风范
北大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何帆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就是一个由中国发起、各国参与的全球化。对于“一带一路”,何帆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一带一路’倡议就像一个舞台,中国提供舞台,谁愿意来表演就可以来表演,大家可以带着具有各自特色的节目来表演……‘一带一路’倡议又像一个插线板,中国提供一个插线板,谁愿意插电就插电,这样大家都能够互相联通。”何帆教授借“舞台”和“插线板”的妙喻,生动形象地点出了“一带一路”的意义——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让全世界紧密相连。作为“舞台”与“插线板”的设计者和提供者,中国人身上彰显出的是一种大国担当,是一种世界领导力。自身强大了,不忘为全人类作贡献,这就是大国担当;中国推出构想,世界作出呼应,这就是领导力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