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热点直击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以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挑起了“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在南京城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6 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我30 多万同胞遭受屠戮,尸积如山……日本侵略者如此灭绝人性、丧心病狂,对中国人民进行的骇人听闻的奴役、摧残、迫害和屠杀,震惊中外,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残暴的一页。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同时,我们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饱受侵略者铁蹄践踏蹂躏的中华儿女,与世界反法西斯民众站在一起,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奋起抗争,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80 多年过去了,这段历史、这份国耻,我们必将永远铭记。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发泄仇恨,而是让我们自省自强,对当今他国的侵略行径保持警觉,予以还击;铭记历史,是表达对为如今的美好生活作出牺牲的军民的无限怀念与崇高敬意;铭记历史,是为了牢记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会失败这一历史教训,时刻激励我们追求、珍爱与守护和平。
名师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是卢沟桥事变及南京大屠杀80周年。80年来,我们缅怀英烈,重温先人用智慧和生命创建新中国的艰难历程;80年来,我们追思历史,继承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起抗争的光荣传统;80年来,我们立足当下,理性看待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不忘国耻,圆梦中华,守护和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与担当……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读了以上材料后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立意方向
这是一则有关抗日战争的材料,审题难度较小。材料主体部分以分号为标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向抗战中的“先人”,包括生活于那个黑暗时代的民众和将士。第二层指向“传统”,可以联想到先烈们视死如归、为国殉难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正是这一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让我们如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三层指向“理性”,启发我们不卑不亢,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让和平永驻。整则材料的主旨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继承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爱国思想。具体说来,有以下立意方向。
角度一 礼赞坚忍的民众
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寻常人家的日常生活突然间被打乱,但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也没有惊慌。爷娘送儿上战场、妻子在家守护娘的故事,在你们村、我们村、他们村频频发生,经过口口相传,已成为村子里特有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印记。从这一角度着笔,同学们可以走访本村80 岁左右的老人,听取当地民众的抗日故事,写成近乎实录的记叙文,感受普通人民的坚忍顽强,突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角度二 歌颂殉难的将士
抗日战争期间,无数志士仁人舍小家为国家,“捐躯赴国难”。翻开教科书,此类可歌可泣的故事举不胜举;教科书外,更有数不清的感人肺腑的抗战故事。写作时,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讲述先烈故事。这里的“先烈”可以是共产党员,也可以是国民党员;可以是有名字的,也可以是无名英雄。从文体上看,可以写成叙述真人真事的记叙文,也可以发挥想象写成小说。
角度三 剖析抗战胜利的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肆意践踏中华民族的尊严,妄图上演“三个月踏平中国”的“神话”。但是,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堂堂正正做人;中华民族联合抗战,挺直了民族的脊梁,终于将日本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日本帝国主义不得不宣布无条件投降。立足这一角度,可以摆事实,讲道理,深刻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角度四 表达民族的自信
旧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是日本侵略我国的原因之一。抗战胜利,回溯历史,瞻仰英烈,我们找到了民族自信。尽管中日两国政府两次签署《联合声明》,中日两国人民期待两国邦交正常化,但日本右翼分子依旧无视历史,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但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与他们抗衡。从这一角度写作,可以立足当下,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期待中日关系朝着更加健康、更加友善的方向发展,表达我们的民族自信。
角度五 展现对和平的珍爱
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是中国一国的期盼,而是整个世界的永恒主题。联系抗日战争,不难看出,中国的和平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对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理当珍惜与守护。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具有大视野、大格局,需要守护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和平,也不仅仅是亚太地区的和平,而是整个地球村——全世界的和平。从这一角度切入,可以写成大气磅礴的以守护和平为主旨的议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