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追梦不止

艰苦创业,追梦不止

郑婉莹

精典范文三

立意角度:艰苦奋斗精神

在高寒荒漠上,塞罕坝人经过三代人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筑建了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塞罕坝精神不仅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感动。

从“一棵松”到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都记载着生态文明的进程。塞罕坝——一个几代人汗洒春秋、艰苦创业建成的林场,一个平均海拔1500 米、资源价值超过153 亿的人工林,一个在年均气温零下1.4 度、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 度的高寒地区筑起的绿色屏障!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史无前例、可歌可泣的创业华章。

几代塞罕坝人,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在积雪皑皑的塞北荒漠,他们甘于寂寞,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执着坚守。他们“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以中有足乐者,不计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他们心里想着创业,唯独没有自己;他们心里装着荒漠,唯独装不进自己。他们用艰辛与执着再次让塞罕坝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的高岭”,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有谁知,创业之难,难于上青天。荒漠变林海,无异于愚公移山。冬天的塞罕坝,白毛风一刮就是几个月。没膝深的雪窝子,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气,白茬羊皮袄穿在身上经常被冻透。屋内炕上铺的只有一层莜麦秸子,晚上睡觉甚至还要戴上皮帽子。然而,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塞罕坝人硬是冻不坏、压不垮、饿不倒,如雪松,顶天立地,傲然挺立!

塞罕坝人的事迹体现出一种精神,更谱写出一部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创业史。创业的三代人,坚定一个信念;追梦的三代人,牢记一种责任。他们艰苦创业,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凝聚着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传统美德,闪耀着使命至上、甘于奉献的历史担当,彰显着爱国敬业、造福后代的无疆大爱。他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能吃苦不叫苦的精神,是构建美丽中国的精神财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塞罕坝精神永远都是至宝。

古有五丁开山,历尽艰险,终于天堑变通途;今有塞罕坝人筚路蓝缕,使得荒原变林海。欲成大事、圆美梦者,勿忘“艰苦”二字!

名师点评

文章提出论点后,先展示三代塞罕坝人取得的惊人成就,再论述塞罕坝人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坚强意志,突出“艰苦”二字。在此基础上,剖析塞罕坝人不怕苦、能吃苦、创大业的原因,彰显主旨。文章逐层深入,逻辑严密。结尾古今对比,简洁明快,堪称“豹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