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善意传递
朗 月
精典范文一
立意角度:互联网慈善改变命运
近日,云南贫困山区的一名留守儿童因一张寒冬早晨去上学而头上结满冰花的照片迅速走红网络。“冰花男孩”的故事触动了万千网友的心。而在网友捐款和政府的帮助下,男孩的生活得到改善。这一互联网时代的温情无疑是对当下流行的“互联网+慈善”的网络生态的最佳反映,也不能不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孟子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类与生俱来的“通感”让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人的悲欢相通,进而产生同理心和同情心,萌发出传递善意的愿望。而互联网和大众传媒在善意的传递中则起到了放大和聚焦的作用,这首先就体现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冰花男孩”的照片为什么能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固然与我们一向推崇勤学苦学的文化传统离不开——从凿壁偷光到囊萤映雪,再到《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足肤皲裂而不知”,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的求学总能触动我们的心。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大众传媒普及下图片的表现形式。倘若用文字描述取代那张满头冰花的图片,相信这对人们心灵的冲击力将会小很多。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放大效应还体现为善意在传递过程中的积累。换而言之,随着社会关注度的不断增加,小男孩所能接收到的善意也就越来越多。这也就是众多互联网众筹慈善项目得以存在的原因——互联网让每一个微小的声音被听到,让相隔千里的两个人的命运得以相连。而在传递善意的过程中,捐款者和施善者的行为也可以被看到,进而更容易让捐款者产生帮助他人的满足感,建立自我满足与认同感,为下一次的施善行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我们可以看到,大众传媒以其影响广、时效快、威力大的特点深刻影响着我们善意的传递。“冰花男孩”在这一影响下命运发生了转变,他在政府帮助下实现了去北京看天安门的愿望。而更为重要的是,他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进入公众视野,让一点善的星星之火变成足以燎原的力量,引导着社会向上、向善的积极风气。
但我们同时也应意识到,互联网引发的关注还具有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事件能够迅速发酵,但随着公众视线的转移,也能够迅速被平息。倘若对留守儿童的援助只是顺势而为的一时之举,那么就算一个人的命运被改变了,还有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仍处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这样看来,长效的制度保证和稳定的有组织性的援助就显得更为重要。
互联网时代下的善意传递是技术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产物,它与传统慈善方式互为补充。相信凭借一颗热情帮助他人的心,辅之以理性、正确、长效的方式,我们必能让善意的春风吹遍人间。
名师点评
文章思想深刻,剖析深入。作者能够紧密联系现实,抓住互联网时代这个大背景,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刻内涵。作者认真剖析小男孩命运的转机,抓住大众传媒的特点,有力地揭示了因果联系。最后,作者不忘辩证分析,进一步加强了文章的缜密性,说服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