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周誉满

精典范文一

立意角度:工匠精神在于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大国工匠王阳,从事“神舟飞船”关键部件生产工作30余年,所交付的产品合格率为100%,没有一次拖延或延迟交付的情况。这种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就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最早出自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这种工匠精神,即追求卓越的中国精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见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决策层的共识、媒体传播的核心、人们追求的境界。

纵观中国,不乏精益求精的匠心之作。世人皆知的赵州桥,由隋朝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 多年的历史,是现代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之一。在1400多年的时间里,赵州桥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洪水冲击,还经历了多次地震的考验,如今还是风骨不改,傲然挺立于清水河上,可谓“匠心之作”。如果没有李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赵州桥如何能坚强地挺立过千年的风雨?

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一份取名为“和美”的中国国礼惊艳世界。在一个精致的金色盘子里,一块洁白柔软的“丝巾”自然叠放。事实上,这丝巾是我国工匠的银器錾刻——作品的纹理不是规范的几何图形,而是呈现纺织物自然柔美的垂落状态,表现纺织物的自然褶皱,并在宽度只有0.1毫米的皱褶中錾刻上花纹,表现出丝织品随着光线移动而产生的明暗变化,再现真切的丝光感。其精美度世界难及,令人叹为观止。它出自大国工匠孟剑锋之手。这件精益求精的匠心之作如今已经成了中国錾刻技艺的代表

大到中国的“天眼”“神舟飞船”,小到一个零部件、一个螺丝钉,这些作品都是“高精尖”的化身。匠师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坚守一生,专注于产品在自己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专注于细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极致、极致的完美,所以才能造福于人,留名于世。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就是弘扬并传承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立论鲜明:工匠精神在于精益求精。文章先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并追述工匠精神的由来和出处,点明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接下来用赵州桥和“和美”国礼这些作品作为精益求精的匠心之作的代表,阐述工匠精神之难能可贵,由物及人,借物观人,借作品歌咏匠心,视角独特,思路清晰,很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