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魂

林魂

石 婧

精典范文五

立意角度:无私奉献精神

我要去河北塞罕坝看看。

“塞罕坝”是蒙古语与汉语的组合,意为“美丽的高岭”。它有多美呢?据记载,当年这一带,“落叶松万株成林,望之如一线。游骑蚁行,寸人豆马,不足拟之”。然而,在同治年间,为弥补兵饷不足,参天大树被连根拔起,如茵绿草均被斩腰。土匪也来凑热闹,山火燃起,空留一缕青烟。诗人说:清朝的第一粒死亡细胞诞生在木兰围场的废弃里。

可喜的是,年轻的共和国拯救了它,艰苦奋斗的塞罕坝人唤醒了它。我要去看看!

只见那一片绿海在我的眼前展开。如今的塞罕坝,是一面抵御风沙的墙,是一汪绿意葱茏的海,不断地向京津输送净水与氧气。作家魏巍曾为此激情赋诗:“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塞罕坝如此美景不是上天恩赐的,而是可敬的塞罕坝人创造的,是他们无私奉献的杰作。

塞罕坝人咬定荒山不放松,种树,种树,种树……他们心无旁骛,即使吃了千茬苦,受了万般累,也矢志不渝,不含糊,不动摇,不退缩,甚至搭上后代的幸福也在所不惜。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种树,这个响亮的口号在他们心中喊了半个多世纪,这个林子就是他们的生命。为了建成并保护好这片防护林,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把所有的才智、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出来,创造了一个东方神话!

当年,国家号召塞罕坝人种树之时,这里是一片荒漠,是远处仅有的几棵松树给了他们希望与信心,让他们看到了曙光。他们义无反顾地决定:干!因为种树,他们个个皮肤黝黑,自嘲为“黑蛋”“黑土豆”。更有甚者,一大半塞罕坝人的名字中含有“林”字,他们被称为“务林人”“林二代”“林三代”,这是父辈对他们寄予的厚望。现代塞罕坝人不负厚望,接过前辈的创业大旗,尽职尽责,风雨无惧。

林场里,游客们被眼前壮观的景色所震撼,所陶醉!一名八岁的男孩儿扬起稚嫩的脸,歪着头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来这里护林!”他的眼里泛着晶莹的光,显得异常兴奋。

像蜜蜂一样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塞罕坝人,一如既往地忙碌着。山岗上,小溪边,密林里,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他们已融化在茫茫林海里,与松涛同在,与绿树共存。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优美的议论性散文。作者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先回顾了“美丽的高岭”惨遭毁坏的惨痛历史,再重点描写今日塞罕坝人代代不息、誓把荒漠变林海的奉献精神,在对比中凸显主题。文章综合使用修辞格和长短句,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文末对八岁男孩儿的描写,富有深意,耐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