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失掉的城市底蕴

不该失掉的城市底蕴

孙润宁

精典范文三

立意角度:发扬城市个性,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别具一格的智慧城市名片

智慧城市,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更多的标签是科技智慧、共享智慧。但大到国家有国史,小到县城有地方县志,在我看来,新的发展应建立在历史与文化基础之上,每个智慧城市都有不该失掉的城市底蕴。

记得几年前去北京旅游,除了车水马龙的繁华,印象更深的是它作为都城的历史气息。走在故宫里,我看见琉璃瓦,汉白玉;看见枣红的宫墙,金黄的屋脊;看见时光里巍然屹立的紫禁城,恢宏的帝王气;还有天坛的古柏,长安街的城门楼子。科技与时代在变化发展,不变的是深厚的历史底蕴。正是这种历史底蕴,让北京在成为现代都市的同时,仍然是历史名城。

北京的智慧,不仅在于科技发达,互联互通,共享经济,更在于它能在发展中保有历史记忆,“智”在技术,而“慧”中有底蕴。这种底蕴,是西安在“一带一路”大好前景背后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背景;这种底蕴,是雄安新区独特的古地道文化和白洋淀水乡民俗文化;这种底蕴,也必将是雄安新区以及以后无数个智慧城市发展的根基。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其历史与文化底蕴,因为这些不仅是记忆,更是发展的基础。

但现实又如何呢?大多数城市的发展仍以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进度为标杆,而对历史与文化则置之不理。他们可以建设高架桥,却不能建设记载当地历史的博物馆;他们可以让小黄车遍布城市,却不能让富有城市文化底蕴的标语遍布大街小巷;他们忙着向前奔跑,最终却变得越来越相似。就像我们如今虽然称赞北京“拆旧建新”的政策,称赞故宫的数字展与时代结合,却不能否认长安街上城楼的孤独,不能忘记在北京旧城改造时梁思成先生的痛心呼喊。北京城不再是那座底蕴丰厚的古城,在发展的道路上失去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东西。

梁思成先生在1960年做出这样的预言:“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智慧城市在建设中要遵循科学,不该失掉其历史与文化底蕴,而要发展具有自己个性与特色的“智慧”。很多城市都变成了一个模样,千城一貌,城城一面。既然别人已经走错了路,那么我们为何还要沿着他们的错误一路走到黑呢?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速,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停留在相互复制着相似躯壳的竞赛,而是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为城市底蕴软实力的竞争。北京也好,雄安新区也好,智慧城市是时代发展趋势,城市的智慧中包含技术上的智能共享,包含人文关怀,包含低碳环保,这些都已成为共识。但也请别忘记脚下这座城的历史与文化,别忘记那份不该失掉的城市底蕴。智慧城市不只有一个样子,城市的独特个性会成为它更好的名片。

名师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中老张的观点,强调智慧城市不该失掉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北京在城市建设中的优与劣,在对比中进一步阐明观点,一座城市失掉了底蕴也就没有了个性,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别人走错的路为什么我们还要去走?这样的反问引人深思。作者恰到好处地引用了梁思成先生在北京古城改造时做出的预言,有理有据,论证有力。作者思想深刻,文笔老到,展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