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随信仰,无问西东
朱汶茜
精典范文三
立意角度:以人为本,遵从人的天性,构筑教育强国
如果能够提前了解自己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来到这世上?
沈光耀跪在母亲跟前,信誓旦旦地承诺自己永远不会去参军。然而那天学校里招募飞行员,没有一双手举起。他想起声泪俱下的母亲,她不愿他尚未经历人生就丧命于战乱的硝烟。他双眼迷离,环顾四周,没有人站出来。“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教官的声音像火苗,在他的心里翻腾成火海。最终他选择了飞虎队,选择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倒在了无情的枪口下。母亲拿着沈光耀生前的画册,看着他眼中的世界,泣不成声。
沈光耀选择了信仰,选择了“大学精神”传递出来的勇气。
也许,《无问西东》有的不仅仅是“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艰难”的定论。无论是沈光耀还是吴岭澜,他们都不曾放弃对生命的思索,也没有忘记在学校里学到的真实。“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真实的信仰,不管是吴岭澜弃理工科选文科,还是沈光耀最终毅然选择了在战乱中奔赴前线,现实会给他们以最好的回答。他们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
愿随信仰,无问西东。
“我只知道啊,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也许我们当下也有这种念想吧。有时只是茫然地接受教育,连自己都不知道该学什么,要选什么大学,只顾把老师发下的试卷一一做完,让家长的期望为下一个目标开路。我们在迷茫里晃得久了,就不敢过问真实与信仰的力量。一天天过去,感受不到时光从膝下爬到发梢,忙忙碌碌,却依旧不问信仰。
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只是踏实,却不是真实。
信仰是没有颜色的。你看到前面五光十色,看到一窝蜂顺着台阶往上爬的一群人,嘤嘤嗡嗡,他们也自诩在追求“信仰”。爬上去的人,自是趾高气扬。这信仰的台阶,爬得够累。而冷眼站在一旁的,是穿着布衣的庄子。
庄子与好友游于濠梁之上,看到游鱼,庄子说鱼出游从容那是鱼的快乐。朋友却说:“汝非鱼,安知鱼之乐?”也许后代都认为庄子的“请循其本”无非是在为自己找一个面子,是诡辩。其实仔细想想,这也许就是他的信仰。那种只能往上爬的台阶,让他不安。他不屑于身边的花红草绿,他有他的铜枝铁干,这些戟、剑,已经够他在自己的信仰里从从容容走下去。
幸而我们还有教育。教育的本质便是将这种追随信仰的能力传递下去,《无问西东》里我们看到了每一位主人公的接棒,然后遵从内心,再把它传给下一个人。
追随信仰,无问西东。
心里的信仰一旦扎下根来,就很难再把它彻底铲清。无论是庄子对无为的追求,还是战乱年代的军人对祖国最纯粹的热爱,他们都依靠传承的精神,选择了真实,选择了干干净净地去追寻。他们的心纯粹得仿佛黄昏寺庙里的一口钟,轻轻一碰,就响彻天地。
前些天走在路上,看到一位年轻人倚在桥边,他手里捧着一本字典。阳光暖得让人直打哈欠,他却精神百倍,参禅似的坐在那儿,一边看书,一边翻着字典。也许,他的心和脚下平静的河水一样,不凑世间车马流水的热闹。这便是教育的力量。
“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为勇敢。”
愿国有教育,愿无问西东。
名师点评
文章另辟蹊径,从热映电影《无问西东》入手,将主人公所有行动背后的驱使力量剥离出来,指出“大学精神”对人的淬炼,以及“教育”二字所蕴含的力量。作者联系庄子的人生信仰,联系当下学生面对教育的茫然,然后总结出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广义上的“大学精神”能够给人带来什么。文章最后描写的年轻人也是对“教育强国”的一种侧面印证,使得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