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

热点直击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这里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者的掠夺性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森林荡然无存。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建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林场。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三代创业者艰苦奋斗,成功营造了112 万亩人工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沙漠变绿洲的奇迹。人们不禁要问,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当然是塞罕坝精神激励的结果。
什么是“塞罕坝精神”?原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刘琨概括出塞罕坝精神就是“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国家林业局原局长贾治邦在原塞罕坝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提炼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新塞罕坝精神。说到底,塞罕坝精神的内涵,就是一个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完整的精神体系。
塞罕坝精神是优秀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激励国人开拓进取的旗帜,是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对于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打造绿水青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名师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曾是天然名苑,到了清末因开围放垦,至解放初已经变成茫茫荒原。1962年以来,塞罕坝三代创业者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不毛之地培育出112 万亩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 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 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立意方向
塞罕坝由解放初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的荒原变林海,这一奇迹是由塞罕坝三代创业者创造的,而激励他们成就如此人间奇迹的力量,就是塞罕坝精神。这道题要求结合材料,书写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同学们可以围绕塞罕坝精神的内涵展开思索,确定立意角度。
角度一 持之以恒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的创业者们前赴后继,凭着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了人间奇迹。无论风沙多么大、环境多么荒凉,他们都毅然坚持了下来。三代人,半个多世纪,人数之多,时间之长,绝非轻而易举就能做到,他们靠的就是恒心和毅力。
写作时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列举不同时期中华儿女持之以恒成就大业的经典事例,使之成为一个缩影,凸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角度二 尽职尽责精神
塞罕坝这道“绿色长城”,是塞罕坝人不忘初心、恪尽职守的成果。他们常常“起得比鸟早,睡得比鸟晚”,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
写作时可用层进式结构布局谋篇:先简述塞罕坝“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事实,表明观点;再剖析根源,揭示本质;最后论述如何恪尽职守,深化主旨。
角度三 艰苦奋斗精神
在恶劣的环境中,塞罕坝人以苦为荣,迎难而上,硬是在这片荒原上创造出一个绿色奇迹。塞罕坝由荒山秃岭变为茫茫林海,塞罕坝人流下了奋力拼搏的汗水,充分体现了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
写作时可以先提炼出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论述这种精神的作用,然后阐释当今社会必须弘扬这种精神、如何弘扬这种精神,突出其现实意义。
角度四 使命担当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以使命至上的崇高品质,风雨无阻,一代接着一代干,终于建成百万亩人工林海。他们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为了履行这个使命代代不息,前赴后继。
写作时可运用“引—议—联—结”的结构展开论述,要重点阐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每个人都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展现不同时代努力践行自身使命者的风采。角度五 无私奉献精神
塞罕坝人为了国家舍弃小家,一代又一代坚守在艰苦的塞罕坝林场,忍受寂寞,在挥洒汗水中青丝变成白发,用美好的青春年华换来了满目苍翠,把秃岭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写作时可以由塞罕坝精神引申开来,假借天地一物,写成散文,托物言志,尽情讴歌无私奉献精神;也可以塞罕坝人的口吻,构思一个艰苦创业的故事,展现塞罕坝人坚守使命、默默奉献的精神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