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旧识努力,为新知奠基
廖嘉杨
精典范文一
立意角度:人工智能造福人类,解放人类的双手,让人类可以更好地创新
AlphaGo 击败世界围棋冠军余波未平,人工智能Aidam 在高考数学上挑战前高考状元又令舆论浪潮再起。人工智能接连惊艳,有人恐慌,有人称快,一时间,众说纷纭。
有人问:人工智能能轻而易举地在数学、围棋等领域取得人类费尽心血才获得的较高成就,人类是否还应为之努力?
我认为,我们不应放弃,仍需努力。
人工智能是人类发明创造的产物之一。人类的进步发展贵在发明创造,创造之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创造并不是天马行空的空中花园,人工智能并非凭空产生。再精妙的发明创造,如果没有知识与现实经验的支持,那么连猜想空想都算不上,只能是瞎想。没有强大的数学、物理基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不可能诞生;人工智能如果没有大数据、高精度传感器、计算机技术等基础,根本不可能诞生。正因为如此,尽管人工智能在数学等基础性学科上的学习效率远远超过人类自身,但那属于人工智能,不是我们的。我们仍应在知识的海洋里采撷珍珠,如此才有灵感迸发时珠联璧合的神妙光辉。
人工智能无疑是现代科技的又一个里程碑。至少现在,从它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效果看,利大于弊。但物极必反,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类是否会被取代,被“删除”?这恐怕取决于人类自身是否一直寻求进步。
人工智能或许只能被动地见招拆招,人类却擅长主动创新。这正是人类相较于人工智能为数不多却又十分重要的优点。有人说:石器时代的消失,并不是因为石材耗尽,而是因为青铜器的出现。一个时代的变迁,也不是因为“旧”资源的匮乏,而是因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推陈出新是我无上的诀窍。”可以说,主动创新是人类的福祉所在。
人工智能可以写出规范的新闻,却无法写出打动人心流传千古的小说;人工智能虽然也写诗,甚至出版诗集,但它自身并不能感受诗歌的韵味,更无法保证创作的质量。没有基于知识、经验、情感的洞察与细微体味,它们不可能“创作”出流传后世的作品。我相信,即便人工智能有可能成为当代最流行的小说家——这源于它们对各种套路桥段的熟练运用,却不可能创作出一本颇具洞见的划时代巨著。
人工智能可以迅速而熟练地运用输入的公式精细而缜密地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甚至也能够运用一定的逻辑学习推演公式——这由此次数学考试可见一斑,却无法主动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定理,哪怕是一个崭新的思路。它们可以成为人类最勤奋的工人、最忠实的下属,却不能成为创造者、领路人和决策者。虽然富士康以及丰田等公司利用机器人进行流水线生产已经多年,但至今仍没有任何一名机器人可以完美担任CEO 这样的角色。当然,如果真有这么一天,人与人工智能又有何分别?
然而,擅长创新的人类,如果说创造出的人工智能是“新石器”,难道就不会创造出另一个“青铜器”来取代人工智能?
名师点评
文章观点明确,标题中已明确呈现出立意方向,条理清晰,分析全面深刻。通过直面人工智能在某些学科上表现出优于人类的学习效率这一现实,明确指出,人类仍然需要在学习知识上付出努力,如此方能有所创造。语言不啰唆不赘述,善用修辞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