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丰盈人生
张昱妍
精典范文二
立意角度:阅读与人生充实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从如豆灯光下孱弱文人夜读的身影,到霓虹闪烁下地铁嘈杂中捧起的书卷,阅读,始终是守护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活动。人们或在博物志中纵览大好河山,或于诗词歌赋中感受情感共鸣,或在哲言箴语里拾得内心平静。古往今来的情感体验、波澜壮阔的人世悲欢,于纸墨间行云流水般写意挥洒,而阅读也终将因此丰盈人生、润泽心灵。
阅读可丰富人生体验,开阔眼界,增长阅历。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远游都是介入大千世界,感知天地往来的方式。但比起身体力行的实践,读书更能突破自身的局限性,站在众人的经验与智慧之上,眺望足之所未履、目之所未及。也正是因为书籍超越时空、传承智识的特性,人们得以透过出土的典籍一窥古时长安的繁华,得以随徐霞客一同游历山川江河,得以于贾府的盛衰兴亡中目睹世事浮沉、人情悲欢。深谙阅读之道的人不必走出象牙塔,也能纵观古今、遍行天下。
但阅读不只是智识的简单累积与单向获取,也是与自我心灵的对话,与作者及书中人物情感的共鸣与相通。更重要的是,阅读培养的是一种共情的能力。今人品读古人诗词之所以仍觉感动,正在于内心的翩跹思绪隔着时空之河感受到了对岸之人的浅唱轻吟。这种感动被称作诗意,而感动的能力则为共情,即主客间情感的流转与互通,它需要细致入微的感受力与体察力。这种共情的能力往往随阅历的增长逐渐钝化,而阅读则通过对美学情操的陶冶,对生锈心灵的打磨,使我们的内心重归温润细腻。一个懂得共情的人,必是一个情感丰沛、心怀悲悯的人,以慈悲与善意行事处世,以诗化的眼光看待日常人生。因此,无怪乎蔡元培先生说,“以美育代宗教”。
而究其根本,阅读构筑的终究是一种平和淡静的内心秩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听人抱怨“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殊不知书本提供的从来都不是警言妙计或灵验药方,而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内化于心后便成为处世的态度与心灵的支撑。古有苏轼深谙前人“内圣外王”之道,“用心则行,舍之则藏”,纵然历经贬谪之苦、失意之恨,仍能“一蓑烟雨任平生”;今有叶嘉莹汲取古典诗词之精华,将诗词视作“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辗转一生,看淡风波烟云,做传统文化的传灯人。阅读让人懂得天地的广阔、历史的厚重与自身的渺小,让人不拘泥于一时的荣辱得失,而以旁观者的眼光省察人生,获得超然物外的从容。
在这个电子产品盛行与碎片化阅读齐飞的时代,为深阅读留下一席之地亦具有无比深远的意义。无论是为了像董卿那样口吐莲花,“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是厌倦了朝九晚五的苟且,渴望填补空虚、追寻诗和远方,阅读都是充实精神世界、升华自我的最佳选项。更重要的是,阅读可以舒缓现代人的孤独感。如果说被社会分工和快节奏生活隔离的人们是一座座孤岛,那么阅读就是岛上的灯塔,将人的心灵连接在一起。
捧一盏香茗,于茶墨氤氲间品读人生、丰盈人生。
名师点评
本文思路严密,思想深刻。作者围绕“真善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阐述阅读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在“善”的方面,作者着重强调“共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美”这个较为空虚的方面,作者写得实在、深刻,给人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