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人民谋福祉——我看改革开放40年

一切为人民谋福祉——我看改革开放40年

郑乐怡

精典范文二

立意角度:不能忘却的初心——一切为人民谋福祉

1978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一年召开,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吹响了为中国人民谋福祉的进军号角。

改革之前,中国农村8 亿农民的温饱还未解决。因此,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破冰。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 位农民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手印,实施了“大包干”,从而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一举解决了整整20年中国国民粮食不够吃的问题。从那以后40年过去了,中国人口增长了三分之一多,却告别了饥饿的年代,逐步迈进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的初心,就是要通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而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中国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增加了收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7 亿多人摆脱贫困,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

改革开放之前,1978年,我国的GDP 总值为2683 亿美元,人均GDP 为381 元人民币,名列全球倒数第二。落后贫穷的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盲目自信,唯我独尊,排斥国外好的做法和经验,使我国在经济管理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方面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且从设立经济特区起步。1980年,党中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按照市场取向进行改革探索;1984年,决定大连等14 个沿海港口城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我们引进了大量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使国内商品市场丰富和繁荣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得以提高。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谋福祉。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改革开放40年遵循着把“一切为了人民谋福祉”放在首位,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上,才有了今日中国人民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改革开放是为人民谋福祉,所以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名师点评

文章从“一切为人民谋福祉”这一角度立意,匠心独运。作者首先由“改革之初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吹响了为中国人民谋福祉的进军号角”引出观点,扣题严谨,旗帜鲜明。主体部分选择两个事例进行论证:一是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8 亿人口有7 亿脱贫;二是改革开放40年来由农村到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整体小康的跨越式提高。这两个事例既典型又新颖,从不同的侧面有力地论证了中心,使文章具有了深度和力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