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尊重古镇
孙袁缘

精典范文三
立意角度:古镇的打造应尊重历史和文化的本来面目
我所理解的古镇,它们传承的是一种文化——包含了建筑、习俗、经济等各种人文地理因素。
但现在,我慢慢有些失望了,它们与我心目中古镇形象的差距越来越大。那些经过“打造”的古镇,大多是修葺一新。一律的褐赭色檐柱夹着雪白的墙,机器切割整齐的青石板铺就街面,已看不到当地居民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景象,满街的商业店铺吆喝着,可谓热闹纷呈。这难道是所有的古镇该有的模样吗?如果是这样,古镇岂不是可以“批量制造”?
“打造”的古镇最突出、最扎眼的是店铺招牌,统一格式化:黑底金字的木匾额。古时候的满街小店铺用的就是这种招牌吗?有人对招牌的渊源作过研究,认为招牌属广告范畴,但对招牌的具体形式有没有研究呢?用毛笔直接在墙上书写招牌是一种形式,用布幌做酒馆的招牌是一种形式,没有任何招牌也是一种形式。每一个古镇所表现的地方文化特色,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可能千篇一律。
“度娘”对“打造”的解释是“制造、创造”的意思,其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金银、首饰、兵器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精神、文化、品牌等。由此我认为,古镇所表现的文化属于“抽象的概念”,可以打造、包装。而古镇本身属于“具体的事物”,一些建筑物、设施等因年代久远已经有些破烂,只能进行维修,不然会完全损毁。
“维修”不是全盘改造,整旧如新。“度娘”关于“维修”有三种释义:保养和修理;维护和恢复;维护、保养、修理。小时候我衣服穿旧了,手巧的母亲拆了线缝儿,翻一面,又做成一件新衣服。我理解这就是“打造”。衣服不小心挂了个洞,拿到街上去,专门有人用同色的线把洞织好,几乎看不出来。这就叫维修。
古镇石板路面其中有石板破裂了,应该请石匠就地取材,按原样更换,不能简单地从加工厂拉来用机器切割整齐的青石板,更不能为了美观,把整个路面全部改换成切割规整的青石板。古镇当地还应出台政策,让古镇的居民自己围绕古镇文化做生意,这样不仅能增添古镇的人文气氛,还能改变与古镇文化格格不入的纯粹商业味道。
请尊重历史和文化的本来面目,对古镇进行必要的维修、恢复和保护。
名师点评
文章首先指出自己眼中古镇的样子,接着列举一些古镇普遍存在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咬文嚼字”,通过比较“打造”与“维修”的区别,以“母亲做衣服”的事例形象地指出:对待古镇应该“维修”,要尊重其历史和文化的本来面目。全文叙议结合,由现象到本质,结尾一句话点明观点,可谓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