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鱼在乎

这条鱼在乎

张立言

精典范文二

立意角度:个别救助的意义

小学时学过这样一篇课文:退潮的海滩上,小男孩不断地捡拾被困在水洼中奄奄一息的鱼,并帮助它们重返大海。有人质疑以小男孩之力远不能在水洼干涸前将所有鱼放归海中。小男孩却说,这条鱼在乎。时隔多年,其中蕴含的温情依旧让我动容。或许这就是网络公益的特点所在——汇聚起的微小善意也许无力拯救芸芸众生,却足以改变个体命运的走向。

人性中本就存在施与的倾向,而网络以其广泛的连接性与跨越时空的便捷性为善心善行的传递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途径。正如“冰花男孩”事件反映的那样,偏远山区的孩子跨越地理的屏障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命运的轨迹得以改变:一方面个体的苦难得以通过便捷途径向社会广播,引发关注浪潮;另一方面也拉进了施与者与被施与者之间的距离,使接受者的境遇转变,并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从而为施善行为提供了长久动力。

或许有人会质疑,网络公益只能拯救个体苦难却无力普度众生,在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社会是否具有推广意义?与广撒网的社会福利和慈善救济相比,网络公益固然存在受众面窄的缺陷,但也具有成本小、门槛低、兑现即时的优点。首先,以公益流程来看,网络公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捐助的中间环节,既增加了捐款流向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又让捐助人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借助大众传媒“陪伴”受助儿童成长。这种互动性强的公益不仅让帮助得到真正落实,也让捐助者在为他人排忧解难中体验自我实现的满足,从而形成双赢局面。

况且,带有众筹性质的网络公益也降低了施善的物质门槛,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单次捐助成本的低廉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社会爱心的传递中,慈善不再是有钱人的义举,而变为普通人的举手之劳。网络媒体对“冰花男孩”的热议其实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蓄的善心提供了释放的路径,而一股股暖流的汇聚,融化的终究是科技时代人心的坚冰。

更重要的是,网络公益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关注体现出的是浓浓的人道主义关怀。从采集时代的社群到工业社会中的生产组织,历史总是惯于宏大叙事而缺乏对个体生存状况的关注。但随着人文意识的觉醒,人们逐渐感知到个体的独特性与价值,不再用整体去替代个体。因此,网络公益的出现以其小众化、个性化的定制式捐助,弥补了主流救济的不足,让边缘群体得以走到镁光灯下,感受社会的关怀与善意。正如电影《二十二》吸引了全社会对慰安妇群体的关注,“冰花男孩”事件的持续发酵也终将换来留守儿童的春天。

当然,善心的汇聚毕竟是一时的,改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制度性建设必不可少。同时,网络公益也应注重自身的可持续性,避免流于捐助者自我感动的屑沫。但我们决不可因为力量微小而否定点滴善举的价值。海明威曾说:“每个人的逝去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部分。”人的社会性、世界万物的普遍相连,让任何人都无法站在他人遭遇的光锥之外。“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即使再微不足道的贡献也好过对苦难的熟视无睹。

至少,被改变命运的“冰花男孩”在乎,这便足矣。

名师点评

文章见解独到,情理兼具。开头别出心裁而又入情入理。接下来作者重点回应网络个别救助的意义,富有见地。在对于意义的探讨中,既探讨了技术方面的意义,又从社会与精神的高度进一步分析,可谓有实有虚,层层深入,非常老道。文章鞭辟入里,具有思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