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平等,不应只是偶然
尹思田
精典范文四
立意角度:公平问题
近日,刷爆朋友圈的“冰花男孩”引发人们的巨大关注。和千千万万贫困山区的孩子一样,他在“大雪深数尺”的情况下坚持上学,以致脸上结满冰花。但他无疑是幸运的,因这偶然间极具冲击力的照片而收到捐款。那么,其他孩子享受更好教育环境的权利就该被我们忽视和遗忘吗?
“冰花男孩”的走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新奇的形象和网民猎奇的心理,而不是因为其亟待改善的生活而引发的反思。这无疑是一种悲哀——教育的平等似乎成了富裕的人们满足好奇心的消费品和跟风的施舍品。当对“冰花男孩”关注的热度消退后,又有多少人会继续资助他呢?没有制度保障的援助是不能靠新鲜感或道德优越感来维系的,即使个人的捐款的确对被救助者来说至关重要。要真正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环境,依然需要大规模、有组织的救助行动。
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在国家政策中已有所体现。无论是优秀教师的支教活动还是政府资金对校园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倾斜,都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在“文化扶贫”中,教育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对贫困地区的智力援助正在成为改变孩子们命运的有力推手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有效推力。
诚然,公平是相对的,但它不是没有度量的存在。偏远山区的孩子羡慕农村孩子,农村孩子羡慕城市孩子……绝对的教育平等几乎无法达成,但为贫困的孩子们提供基本的教学环境、配备完整的教师队伍称得上是“公平”的底线。这样的“兜底”保障了每一位孩子无论出身贫穷或富有,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为改变命运而奋斗拼搏的机会。每一个孩子生来就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教育公平不是要求人人起跑线相同,而是赋予了站在后面的孩子走上赛场的资格和“弯道超车”的可能。
受无数人抨击的高考制度就是贫困孩子参加比赛的“参赛证”。反观西方国家,高昂的学费和看重家庭背景、校友关系的传统正使高等教育逐渐被“精英”垄断。在倡导“民主、平等”的西方世界,阶级差距正在拉大,究其根源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带来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事实证明,无数人通过接受教育改变了贫困的家境,“教育改变命运”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由新闻中“冰花男孩”在当天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可以预见,如果他拥有更好的平台,以他的毅力与乐观,一定会有所成就。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他是否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教育公平不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地区的独立要求,更是国家长远发展、兴旺发达的要求。国家要拥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应促进各地区教育的协调平衡,让教育公平成为国策而不是偶然,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名师点评
文章思路开阔,纵横捭阖。作者思考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教育平等,而这个问题又是依托于材料来具体展开的,可谓以小见大,具体深入。行文中,作者有对政策的解读,也有对教育所存问题的真知灼见。很显然,对于这个“大问题”,作者有自己站得住脚的看法,这是比较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