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智造在创新与传承中砥砺奋进
孙明瑶
精典范文四立意角度:智造不但需要市场的引导、政府的扶持、大众的参与,更需要攻坚克难的坚持与自信,也需要传承工匠精神
提起古老中国的“Made in China”,会让人不由得想起青花瓷,那辉煌于历史长河的瑰宝,那惊艳于世间的独一无二。曾经的中国制造,寄寓了中华民族最传统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情怀,浸透的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和千年传承的人文理想,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中国人的深厚情怀与精神智慧。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国在创新上有着源源不断的活水。眼观当下,全民创新更是中国最独特的发展优势。要完成中国智造,打造国家品牌,我们正砥砺奋进,任重而道远。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该如何驱动中国智造领跑世界,让民族复兴大业的梦想实现?
打造国家品牌,需要在创新中传承。创新不是盲目地抛弃传统,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不是求大求最,不是孤军独斗,而是有辨别地继承,有远见地求变,有理智地提升。是用头脑,用眼光,用胸怀拿来、发展、突破。
回首历史,中国从不缺少创造,它是中华儿女深埋进血液的宝藏。从计时器、桥牌、星表、浑天仪、地动仪到圆周率、磁偏角、游标卡尺,再到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每一个创造的背后,都彰显着古老中国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何谓工匠精神,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遇到困难,首先不回避、不妥协,不畏挑战,回到原点,站在先贤的肩膀上,学中求变,同中存异,这既是一种坚守,更是一种不懈的创新。历史上一些大家的创新与传承精神给我们太多的启发。书法家米芾,其独特的米字蟹爪钩,学自颜真卿的行书;其刚韧的外形,来自对欧体的模仿,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古代大家的气量还在于不故步自封,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力求更好,甚至超越现状。如齐白石,本为木匠,只靠自学,竟成一画家;晚年又不满于现状,衰年变法,几易画风,终成一派。精益求精,执着追求,不懈创新,是根植在一代代华夏民族精神里的精髓。纵观中国科技发展史,在打造“中国智造”为经济新引擎的当今社会,这种工匠精神更需要传承。
有人会说,新世纪是数字化的时代,是“互联网+”与高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新能源、新技术、新思维,正以超乎常态的发展态势改变着我们,此际谈传承,是不是落伍了?
那么,当“天眼”工程以最大、最灵敏、最超前成为中国的骄傲时,你可知道,在项目实施之初,“天眼”之父南仁东面对这个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构想,用24年,倾注了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时光,可谓殚精竭虑,为中国打造出世界第一。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不由科技创新决定,而是源自人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最后的诗意思考。他身上让人肃然起敬的,恰恰就是他传承了那种执着不弃、肯奉献、淡得失的工匠精神。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中国制造”欲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不但需要市场的引导、政府的扶持、大众的参与,更需要攻坚克难的坚持与自信,需要传承工匠精神。于国而言,需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打造工匠文化;于个体而言,则需要秉承、弘扬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谱写中国制造业的新华章夯实基础。
智造需要创新,智造更需要传承。让我们用智造重塑国家品牌形象,让中国智造在创新与传承中砥砺前进!
名师点评
正如题目所言,让中国智造在创新与传承中砥砺前进,这个立意切入角度,显得独辟蹊径。追历史文化的根,搭时代精神的脉,文章在充分肯定时代创新的同时,更把重点放在对传承意义的论述上,论述重点明确。米芾、齐白石、南仁东等古今事例灵活运用,有力地佐证观点,值得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