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谐为美

和为贵,谐为美

宫凯宁

精典范文四

立意角度:“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中国,正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会点上。激荡的时代洪流,冲刷出百年未遇之变局。现在,已不是孤胆英雄称霸世界的时代,要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潮流中站住脚,中华民族唯有发扬“和合文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人类美好家园,才能让中华民族的图腾屹立在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的和文化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礼记》的“礼之用,和为贵”,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到习近平总书记“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中华民族将“和合文化”继承并延续下去,不断赋予它新的生命。

和,是一种和气、和顺、平和的态度,是一种和睦、和谐、和平的状态,而不是敌对、对抗。和,反映了人们普遍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它不只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更是中华文化的大智慧;它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也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展现了中华民族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它不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态度,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思想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对他国的合理关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大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把握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提出来的一个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方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实现中国梦,唯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的中国梦是富强、和平、民主的梦,不是唯我独尊、称霸世界的梦。“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的基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中国悠久的和文化,正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使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庞大,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尽显大国风范。

正如习近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所说:“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现代世界更需要合作,互利共赢,需要不分种族、国度的大爱,需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也将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愿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名师点评

文章从追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的源头说起,指出它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和”文化。接着分析了中华“和”文化中蕴含的精髓和智慧,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一精髓和智慧的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中国的大智慧大格局,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文章说理深刻,思路清晰,笔力雄健,说古论今,信手拈来,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