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聂欣荃

精典范文一

立意角度:房子与“安贫乐道”

在我们常人看来,“自古圣贤尽贫贱”,但他们的精神风骨,让他们安贫乐道。

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连遭贬谪。他曾经贵为京官,可谓有权有势,而一旦沦落州县,难免受到小人辖制。相传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在任和州通判时受到长官排挤屈居陋室时写下的述志之作。面对艰难的环境,我们理应像刘禹锡那样拥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情怀。

“安贫乐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思想中“孔颜乐处”之学,讲的就是孔子与颜回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安然处之的生活态度。孔子有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生活贫困,他有机会谋求富贵,但是“不义而富且贵”对他来说犹如“浮云”。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他把颜回置于“十哲”之首,主要是因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处在简陋的居所,粗茶淡饭,但中有足乐。为什么这些先贤能做到这些,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可以作出解释。心中有大道的追求,有信念的支撑,有精神的寄托,他们就可以自在生活。

对于杜甫来说,这“道”就是天下苍生。杜甫晚年流徙西南,偏安草堂,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自己已经够凄惨飘零了,但他有文人的高傲与硬朗,这背后的支撑就是他胸怀天下的大爱。当他关注的是天下百姓,他就不会局限于一己之悲,才会有“落日心犹壮”之浩气。

对于苏轼来说,这“道”就是达观洒脱。苏轼才名太高,而为人又多策士风度,难免得罪小人,“乌台诗案”就是他的“仇人”对他的一次集中“围剿”。在黄州期间,他于东坡筑“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苏子隐几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在这简陋的房屋中痛苦反思,他终于能够在用舍行藏间自由出入,在山川风月中流连忘返。基于此,哪怕是晚年贬至瘴疠蛮荒之地海南,他仍然能够吟咏出“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旷达之语。

当今时代,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条件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必须谨记的是,不要让膨胀的物欲麻痹了我们的神经、消磨了我们宝贵的精神。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高远丰富,这样才得心自足。同时,也有很多人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或颓唐或迷茫。那么,要记住的是,精神比物质重要,当我们投入精神的生长活动时,物质的渴求就会有所降低。

在物质方面,我们可以“环堵萧然,箪瓢屡空”,但是在精神方面,必须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名师点评

文章纵横捭阖,富有文化气息。文章材料丰富,从孔子、颜回再到杜甫、苏轼,从思想到文学,跨越古今,结合抽象与具体,内容充实丰富,将复杂的问题说得清晰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