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李 锦
精典范文三
立意角度:救助要全面长效
传到网络上的几张照片改变了“冰花男孩”的生活,陌生人的爱心捐款从天南海北经由网络飞到他身边,温暖了2017年的冬天。但当我们为他的被救助而欣慰感动之时,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仍旧在这个寒冬里挣扎。
我们真正亟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不是个别慈善的缺失。在这个时代,希望小学、资助贫困生等慈善行为已屡见不鲜,我们已不再缺乏慈善的动机或能力,但“冰花男孩”之类令人落泪的悲剧仍在上演,归根究底,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21世纪以来,尽管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条件远超从前,但不得不承认,少数人和少数地区的贫困现象仍然存在。山区的贫困,让很多孩子的父母被迫离家打工,物质条件的极度匮乏,才是“冰花男孩”悲剧发生的内在原因。
授人以鱼只治标不治本,要改变社会贫困的现状,必须授人以渔。
慈善固然使很多贫穷者获得一时富足,但他们始终像是靠化疗维持生命的癌症患者,只能苟延残喘,难以健康生活。慈善的内在动因是人们的同情心,但这种心理具有冲动而短暂的特点,难以长期维持,更遑论有能力长期坚持慈善活动的只是少数。因此,建立一个长效强力的慈善制度是痴人说梦,即使以政府的力量也不可能始终为贫困者排忧解难。因此,解决贫困者的物质匮乏问题必须授人以渔,为贫困者提供职业培训使其具备谋生能力,为贫困地区发展产业使其拥有自己的经济来源。这才是解决贫困的治本之策。
授贫困者以渔,不仅能解决他们的物质问题,更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当我们赋予贫困者生存的技能,他们就拥有了生产的能力,不再是通过消耗他人创造的财富而存活的慈善对象,而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20 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福利国家制度,优渥的福利政策一度使生存不再成为问题,人间仿佛成为享乐的天堂。可过度的福利只是削弱了人们劳动的意志,培养了一群懒汉,相关国家最终不得不在经济“滞涨”的压力下放弃福利国家制度。一味授人以鱼,只能拖慢社会发展进程,可授人以渔能创造出一代代新的劳动力,为社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不可否认,慈善也是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一环,可慈善体系的建立也需依靠社会生产的发展。授人以渔正是通过提高贫困地区的劳动者素质,在生产力领域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
建党一百年在即,中国面对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革新思维转变方式,改变以往以物质资助为主的模式,通过职业培训、发展产业、转移搬迁等措施践行了“授人以渔”的理念。新时期以来,扶贫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印证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
成千上万个“冰花男孩”还在寒冬中挣扎,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笔捐款,更是改变命运的能力。
名师点评
文章抓住实质,分析充实。作者看出材料中的矛盾实质,用一种批判型思维来直指问题的实质与核心。个别救助的问题在于治标不治本,而“授人以渔”才是真正的救助之道。文章主体的正反论证极具说服力。最后,作者直击现实,发出呼声。文章章法谨严,分析全面充实,是一篇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