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路上

中国教育在路上

厉贝楠

精典范文二

立意角度:以全新的角度阐释教育的独特内涵

丰子恺曾画过一幅题为《某种教育》的漫画来讽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附上点评:“一块模子印泥巴,以为自己是女娲?千个人儿一个样,这种教育太可怕!”虽然他所处的年代距今将近一个世纪,传统的私塾教育也早已被抛弃、否定,但如今“应试教育”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它带有传统教育的影子,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

好友说:“以后我会给孩子报兴趣班,绝不是补习班。”一旁的我哑然。我清楚地知道,现在有多少人为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被迫埋首于书册,将学习看作是外界托付给自己的任务。我不敢确定,日后的我是否会被同化,加入这股洪流,用现行教育的标准去扼杀孩子由心而发的对知识的渴求。

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之下,中共十九大提出了“教育强国”的理念,教育界的相关人士也相应倡导“素质教育”。而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仍在路上,还在混沌初开的萌芽期,还在循规蹈矩地亦步亦趋。它会摔倒,也会重新站起,继续前行。

龙应台在《野火集》中批判我国台湾的机器人中学,她认为苛刻、单一化的标准会泯灭学生的创造力。应试教育的单一化标准会产生“只以成绩论英雄”的错误观念,会助长人们对教育功利的索取,会使教育丧失本质的意义。诚然,教育需要标准,但不是不可改变的条条框框,而是灵活的平行四边形,在任何角度都可以找到独特的美感。因此,教育标准的制定者不应局限于一点,理应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学生的潜力。

除了规则的制定者,作为学生的我们,在呼吁自由的同时,也不应该无视标准的存在。卢梭说,枷锁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既然标准不可被随意逾越,那就让我们在这一方天地之中,顾自舞步轻盈。应试作文的话题范围和文章题材总会有限制,让很多满腹才华的学生写不尽兴,也让许多“剑走偏锋”的学生遭受“离题”“偏题”的宣判。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才华泼洒在恰当的地方,把限制变为自身的优势,这才是自由者至高的境界。

中国教育,在路上。但是在这条路上,并不是一个人的踽踽独行,而是制定者的改变和学生的适应相同步。永远没有绝对的自由。目的地或许近在咫尺,又或许还在迢迢千里之外,但中国教育会一直在路上。

名师点评

文章以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对当时中国教育的讽刺漫画作为切入点,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当下中国的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紧接着,作者联系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教育强国”理念,分析了中国教育的前进道路,并从教育者、受教育者两个方面对这一教育观念进行辩证思考,提出自己的建议。结尾处作者再次认可了“中国教育在路上”的观点,升华了主题。